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一节 天京内讧后的战争形势
1856年,太平军继西征战场转败为胜之后,又先后攻破了威一逼一天京数年之久的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革命再次出现了有利的形势。
可是,与此同时,太平天国领导集一团一的内部危机日益加深,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杨秀清与韦昌辉、石达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表面化,终于在当年秋天发生了可悲的天京内讧。
这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大的转捩点。
总揽宗教、政治、军事三权于一身的杨秀清,成了太平天国领导集一团一之间各种矛盾的焦点。
他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自恃功高,一切专擅”,以致天王洪秀全“徒存其名”。
①太平军一破江北、江南大营之后,杨秀清先则将北、翼、燕诸王立即分派离京,继则假托“天父神旨”,公然一逼一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②。
洪秀全迫于杨秀清的权势,当面应允,暗中则采取措施,伺机铲除杨秀清。
当时,北王韦昌辉在江西战场,翼王石达开在湖北战场,燕王秦日纲在丹一陽一前线。
9月1日夜,韦昌辉率三千余人从江西秘密赶回天京,随即对东王府发动突然袭击,于次日晨将杨秀清及其家属、近臣全部杀害。
接着,韦昌辉又对杨秀清的部属进行了大屠一杀,太平军将士和群众二万余人罹难,在天京造成了严重的恐怖。
10月初(一说9月中旬),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天京,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
不料韦昌辉又想加害于他,石达开便连夜逃出天京,其家属则被韦昌辉全部杀害。
于是,石达开从安徽、湖北等地调集四万大军,集中于安徽芜湖、宁国府(今宣城)一带,准备回京讨韦。
韦昌辉的大规模屠一杀和擅专朝政,激起了天京内外太平军将士和群众的极大愤慨。
在此情况下,洪秀全下诏将韦昌辉处死,同时被杀的还有参与大屠一杀的燕王秦日纲等约二百人。
事后,洪秀全派人将韦昌辉等人的首级送安徽宁国府交石达开验看,并召其回京辅政。
约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延续两个多月的天京内讧,至此暂时告一段落。
石达开是东、西、南、北、翼五王中的仅存者,加之智勇兼备,在太平军中夙有声望,并为清军将领(包括曾国藩)所畏惮。
因此,由他辅政,受到天京军民的拥护和欢迎。
但是,内讧的一陰一云并未因此消散。
洪秀全从天京大变乱中错误地汲取教训,自此之后,他只信任洪姓族人,排斥异姓。
他在委托石达开辅政后不久,又加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并让他俩与石达开同主朝政,以牵制和监视石达开,最后并有图害之意①。
石达开既无法施展其才能,更害怕遭到与杨秀清相同的命运,便于1857年5月底离京出走。
石达开被迫出走,实际上是天京内讧的继续。
由于天京内讧和石达开从天京及其它地区带走大量部队,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之急剧逆转。
在江苏战场,江南大营的击破和向荣的死去,曾使清军遭到沉重打击。
但由于天京内讧,给了敌人以重整旗鼓的机会。
1857年7月16日,清军攻陷句容, 12月27日又攻陷镇江和瓜洲,太平军守将吴如孝逃回天京。
1858年1月,清军恢复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在湖北战场,由于石达开东返天京,清军加紧围攻武昌。
太平军守将韦志俊因困守已久,又不见援兵到来,加之其兄韦昌辉在天京被处决,丧失了坚守的决心,遂于1856年12月19日放弃武汉。
武汉一失,鄂东各州县随之不守,太平军的湖北根据地全部丧失。
在江西战场,湘军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被太平军分割二年多的湘军内湖与外江水师得以重新会合,这一带的长江水面又被湘军控制。
1858年5月19日,九江城被新任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所部湘军攻破。
驻守该城近五年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率部进行了英勇的巷战,一万七千名将士全部牺牲。
太平天国虽然处于十分严酷的形势之下,但由于以下种种原因,没有发展到迅速崩溃的地步。
第一,当时全国仍处在革命高一潮之中,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以及西南各族人民的起义战争,正在蓬勃一发展,方兴未艾,使得清王朝顾此失彼,忙于招架,客观上给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很大的支援。
第二, 1856年10月,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在中国攫取包多的殖民特权,悍然挑一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一府虽然实行妥协求和政策,但也不得不以很大的注意力和相当一部分兵力去对付外国侵略者,于是相对地减轻了对太平军的压力。
第三,石达开虽然离京出走,但他率军远征东南各省,吸引了一部分清军兵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清军对天京方面的压力。
第四,活跃在安徽战场的陈玉成和李秀成所部太平军,积极进击,顶一住了清军沿江东下的势头。
先是李秀成被围于桐城一带,势孤力单,后于1857年1月初与陈玉成在枞一陽一商定了破敌之策,确定对包围桐城之敌采取大包抄。
1月中旬,陈玉成自宁国渡江北上,占无为、巢县,转攻庐江,然后直趋桐城。
李秀成也率部出城,与陈玉成部协同,夹攻桐城外围之敌。
2月24日,大败福建提督秦定三等所部清军,并乘胜于27日攻克舒城。
3月初,太平军克六安,接着挥师北上,与捻军胜利会师。
捻军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后,在淮河中游向清军展开积极进攻,牵制和削弱清军兵力,使陈玉成得以率军进入湖北,在鄂东地区转战经年,阻扼鄂军东犯,稳住了皖北太平军根据地。
正是这些客观条件,使太平天国得以继续坚持革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