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义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 六师讨逆高煦成擒
却说仁宗即位,改元洪熙,立命将夏原吉、黄淮、杨溥等,释出狱中,俱复原官。
应二十九回。
原吉入朝奏对,大旨以赈饥蠲赋,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趾各路采办,仁宗一一依行。
未几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皆东宫旧臣,忠实可恃,遂进荣为太常卿,幼孜为户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
既而荣与士奇,统擢为尚书,内阁职务,自是渐重了。
先是仁宗少时,太祖未崩,尝命他分阅章奏。
仁宗留意考察,凡关系军民利病,必先呈上览,至文字稍有错误,并未表出。
太祖指示道:“儿阅章奏,奈何不核及文字?”
仁宗答道:“偶有笔误,不足渎天听,所以未曾表明。”
太祖点首不答。
嗣复问及尧、汤时候,水旱连年,百姓如何生活?仁宗答以尧、汤仁政,惠及民生,因此水旱无忧。
太祖大喜道:“好孙儿!有君人度量了。”
所谓少成若天一性一。
嗣为皇太子,屡被高煦、高燧等谗构,终以诚敬孝谨,得免祸难。
及即位,任用三杨,修明庶政,与民休息,俨然有承平景象。
仁宗尝在池亭纳凉,吟成五律一首道:“夏日多炎热,临池憩午凉。
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
舞燕来青琐,流莺出建章。
援琴弹雅一操一,民物乐时康。”
引入此诗,注重结末二语。
后人读到此诗,每想仁宗风仪,几似虞舜鼓琴,薰风解愠,不愧为守文令主。
又尝在思善门外,建弘文馆,与儒臣讲论经史,终日不倦。
夏日遍赐水果诸鲜,冬日遍赐貂狐等物。
每语诸臣道:“朕与诸卿讲论,觉得津津有味,若一入后宫,对着内侍宫人,便觉索然,未知卿等厌弃朕否?”
诸臣闻命,顿首称颂,自不必说。
皇后张氏,为彭城伯张麒女,册妃时,谨修妇道,成祖尝谓幸得佳妇,仁宗得保全储位,也亏着贤后从中调停,所以仁宗敬一爱一有加,宫闱中虽有妃嫔,没甚一宠一幸。
除张后外,只谭妃一人,善承意旨,得蒙恩遇罢了,为殉主伏笔。
这且慢表。
且说安南平定,曾设交趾布政司,留英国公张辅镇守,未几即召辅还京,从征漠北,别命丰城侯李彬继统军事,尚书黄福综理民政。
福有威惠,颇得交人畏服。
惟李彬麾下,曾有太监马骐任职监军,骐按定交趾贡物,每岁需扇万一柄一,翠羽万袭,正供以外,还要多方勒索。
交民痛苦得很,互相怨恨,遂互相煽动,因复闯出一个渠魁,扰乱安南。
都是小人坏事。
这渠魁叫作何名?便是俄乐县土官黎利。
黎利初从陈季扩,充金吾将军,季扩就擒,利归降明军,令为巡检。
至马骐肆虐,他即乘机驱胁,挟众作乱,自称平定王,用弟黎石为相国,段莽为都督,聚一党一范柳、范宴等,四出剽掠。
参政侯保、冯贵,率军往讨,被他围住,力战身亡。
明廷闻警,遣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助李彬出剿,转战有年,才得削平乱一党一,惟黎利逃匿老挝,屡捕未获。
嗣李彬应一召还京,由陈智代任,监军亦另易中官,名叫山寿。
去了一个,又来一个。
这山寿贪财好货,与马骐相似。
黎利乘间纳贿,潜自老挝遁还宁化州,诈言乞降。
山寿得了贿赂,遂替他奏请朝廷,求赦黎利。
适成祖崩逝,仁宗践位,寿入朝庆贺,且言利已愿降,若遣使往谕,定然来归。
仁宗踌躇良久,方道:“蛮人多诈,不便深信。”
山寿叩头道:“如利不来,臣当万死。”
利令智昏。
仁宗复道:“黄福有无异议?”
山寿又奏道:“福居交趾,已十八年,从前马骐密奏先帝,谓有异志,臣不敢仍如骐言。
但久居异域,与民同利,今交趾知有黄福,不知有朝廷,恐亦非怀柔本旨呢。”
善于进谗,比马骐还要一陰一险。
仁宗默然无语。
俟山寿退出,即下旨召黄福还京,已为邪言所惑。
饬兵部尚书陈洽,代掌交趾布按司事。
福在交趾,编户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司,屡召父老宣谕德意。
中官马骐,怙恩虐民,福辄遇事裁抑,骐怀恨在心,所以诬奏。
成祖搁过不提,至山寿入谗,仁宗驰谕召归,福奉命即行,交人扶老携幼,相率走送,甚至挽辕号泣,不忍言别。
福好言婉谕,只托称后会有期,才得离了安南,径还京师。
黎利闻黄福召还,谋变益急,遂纠众攻茶龙州。
交趾都司方政,领兵往援,与战不利。
指挥伍云阵殁,守将琴彭亦战死。
利陷入茶龙,转寇谅山,杀死守吏易先,硬把谅山占去。
荣昌伯陈智,懦弱无能,又与都司方政,不相辑睦,遂没法定乱,只好飞使驰奏,候旨定夺。
全然不智,如何名智?仁宗方信山寿言,遣寿赍敕往谕,授黎利为清化知府。
及接陈智奏报,还道是山寿有材,足以抚寇,即飞饬陈智按兵以待,候山寿到了交趾,协议以闻。
于是陈智推诿上命,一任黎利猖獗,勒兵不发。
尚书陈洽,见陈智迁延酿乱,甚是懊恼,即奏称贼首黎利,名虽求降,实是携贰,招聚逆一党一,日益滋蔓,乞饬统帅陈智,早灭此贼,绥靖边疆云云。
仁宗乃复授陈智为征夷将军,出讨黎利。
智尚在徘徊,至山寿入境,又一意主抚,贼势从此益张了。
且说仁宗既册定皇后,随立子瞻基为皇太子,余子瞻埈、瞻墉、瞻墡、瞻堈、瞻墺、瞻垲、瞻垍、瞻珽皆封王,命太子居守南京,意欲仍还南都,诏令北京都司,复称行在。
一面宥建文诸臣,放还永乐时坐戍家属,并复魏国公徐钦原爵。
钦系辉祖子,辉祖忤成祖意,夺爵归第。
应二十七回。
未几,辉祖病殁,子钦复得袭封。
永乐十九年,钦入朝,不辞径去,成祖怒钦无礼,削职为民,至是乃给还故爵。
且屡命法司慎刑,谕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三人,审决先朝重囚,必往同谳,遇有冤抑,不惜平反云云。
他如免租施赈,亦时有所闻。
不意洪熙元年五月中,二竖为灾,帝躬不豫,才越两日,病竟垂危。
忙饬中官海寿,驰召皇太子瞻基。
海寿甫抵南京,仁宗先已归天。
太子即日就道,自南而北,谣传汉王高煦,谋在途中设伏,邀击太子,左右请整兵为卫,或言应从间道北行。
太子道:“君父在上,何人敢妄行?”
当下驰驿入都。
至良乡,太监杨瑛,偕尚书夏原吉、吕震,捧遗诏来迎,传位皇太子。
太子受诏,入哭尽哀,越十日即皇帝位,追尊皇考为昭皇帝,庙号仁宗,皇后张氏为太后,又以谭妃投缳殉主,追赠为昭容恭禧顺妃。
得未曾有。
统计仁宗在位,仅越一年,享年四十有八。
太子瞻基即位,改元宣德,史称他为宣宗。
小子亦沿例称呼。
宣宗立后胡氏,系锦衣卫百户胡荣女,并册孙氏为贵妃。
并举贵妃,为后文废后张本。
召翰林学士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同参机务。
命大理寺卿胡槩,参政叶春,巡抚南畿。
自是遇有灾乱,辄遣大臣巡抚,后来置为定员,三司职权,乃日渐从轻了,明初外省辟制,置布政、按察、都指挥三司,分掌政、刑、兵三事。
及巡抚设而三司失权。
这却不必细说。
惟汉王高煦,自徙居乐安后,仍然不法,闻仁宗猝崩,召还太子,本欲发兵邀击,因迫于时日,不及举行。
宣宗即位,恰奏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如奏施行。
及改元初日,煦复遣人献元宵灯,侍臣入启宣宗道:“汉府来使,多是窥一探上意,心存叵测。
前时汉王子瞻圻,留居北京,每将朝廷情事,潜报汉王,平均一昼夜间,多至六七次,先帝防他漏泄,徙至凤一陽一守陵。
此次陛下登基,汉王又藉口奏献,使人常至,诡情如见,不可不防。”
仁宗徙瞻圻事,就此带出,以省笔墨。
宣宗道:“永乐年间,皇祖尝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但皇考待他甚厚,朕亦应推诚加礼,宁他负我,毋我负他。”
乃驰书报谢。
煦日夜制造军器,籍丁壮为兵,出死囚,招亡命徒,夺府州县官民畜马,编立五军四哨,授指挥王斌为太师,知州朱恒,长史钱巽为尚书,千户盛坚,典仗侯海为部督,教授钱常为侍郎,遣人约山东都指挥靳荣为助,期先取济南,然后犯阙。
御史李濬,致仕归田,家住乐安,得着这个消息,急弃家易服,从间道驰入京师,上书告变。
山东文武军民,与真定等卫所,亦飞报高煦乱状。
适煦遣心腹枚青,往约英国公张辅,请为内应,辅絷青以闻。
宣宗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慰勉备至。
煦反盛兵见泰,厉声道:“靖难兵起,若非我出死力,哪有今日?太宗轻听谗言,削去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徙以金帛饵我,今又动言祖制,胁我谨守臣节,我岂能郁郁居此,毫无举动?你试看我士饱马腾,兵强力壮,欲要横行天下,也是不难。
速归报你主,执送一奸一臣,免我动手!”竟欲效乃父耶?但福命不及乃父,奈何?泰不敢抗辩,唯唯而出;既还京,也含糊复命。
隔了数日,煦遣百户陈刚,赉奏入朝,奏中语多悖逆,且指夏原吉为罪首,定欲索诛。
宣宗乃动愤起来,夜召诸大臣入议,拟遣一陽一武侯薛禄,往讨高煦。
大学士杨荣抗言道:“陛下独不见李景隆事么?”
宣宗转顾原吉,原吉先免冠谢死罪。
宣宗矍然道:“卿何为作此态?莫非为高煦奏请么?煦无从启衅,只得借卿为口实,朕非甚愚,何至为煦所欺?”
原吉谢恩毕,方奏道:“为今日计,宜卷甲韬戈,星夜前往,方可一鼓荡平。
若命将出师,迂远无济,转蹈李景隆安辙。
荣言甚是。”
杨荣遂劝帝亲征。
宣宗召张辅入内,与商亲征事,辅对道:“高煦有勇无谋,外强中怯,今请假臣二万人,即可缚煦献阙,何必劳动至尊。”
杨荣道:“煦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所以肆行无忌,若临以天威,事无不济,臣愿负一弩一前驱。”
宣宗为之动容,乃决意亲征,以高煦罪状,申告天地宗庙山川百神,命一陽一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尚书胡、张本,通政使顾成等,扈跸随征。
留郑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
定国公徐永昌,彭城伯张昶,安乡侯张安,广陵伯刘瑞,忻城伯张荣,建平伯高远,及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等,协守京师。
复敕遣指挥黄谦,暨平江伯陈瑄,出守淮安,防煦南窜。
部署既定,遂统率大营五军将士,即日出京,钲鼓声远达百里。
既至杨村,宣宗顾从臣道:“卿等料高煦今日,计将安出?”
蹇义道:“乐安城小,不足展布,彼或先取济南,为根据地。”
言未已,杨溥又插口道:“高煦前日,尝请居南京,今必引兵南去。”
宣宗笑道:“卿等所料,未必尽然。
济南虽近,未易攻取,且闻大军将至,亦不暇往攻。
若防他走入南京,未始非高煦夙愿,但他的护卫军,家属多居乐安,岂肯弃此南走?高煦一性一多狐疑,今敢谋反,无非因朕年少新立,未能亲征;若遣将往讨,他得甘言厚利,作为诱饵,希图与他联合。
今朕亲至,已出彼料,哪里还敢出战?朕意煦必成擒了。”
料敌如神,然亦皆由杨荣等指导之力。
从臣等唯唯听命。
又向前行进,遇着乐安逃军,备述高煦情形,略如宣宗所料。
宣宗大喜,发给揭帖数纸,令回乐安贴示,一面仍贻书高煦道:
朕惟张敖失国,本诸贯高,淮南受诛,成于伍被。
自古小人事藩国,率因之以身图富贵,而陷其主于不义,及事不成,则反噬主以图苟安,若此者多矣。
今六师压境,王能悔过,即擒倡谋者以献,朕与王削除前过,恩礼如初,善之善者也。
王如执迷不悟,大军既至,一战成擒,又或麾下以王为奇货,执王来献,王何面目见朕,虽欲保全,不可得也,王之转祸为福,一反掌间耳。
其审图之!
书发后,得前锋薛禄驰奏,报称高煦已下战书,约于明日出战。
宣宗遂令大军蓐食兼行,夜半至一陽一信县,官吏皆入乐安城,无人迎谒。
大军即趋至乐安,围攻四门。
时已天明,守城兵慌忙登陴,举炮下击。
宣宗命发神机铳箭,仰射城上。
硝烟四散,声震如雷。
守兵股栗,多半窜伏逃生。
日光晌午,危城将堕,诸将拟攀城而入,宣宗不允,暂行停攻,复传书入城,谕高煦出降。
煦仍不答。
宣宗又命书诏敕数道,令将士系诸箭上,射入城中,晓示祸福利害。
城中人士,得了谕旨,多欲将高煦执献。
煦狼狈失据,乃密遣心腹将士,缒城至御幄前,奏称限期一夕,与妻子诀别,即当出城归罪。
前云可横行天下,如何未战即降?宣宗允准,来使去讫。
是夜高煦尽取所造兵器,与各处交通文书,尽岸一炬。
火光烛天,通宵不绝。
转眼间天已大明,煦拟出城听命,忽来一人阻住道:“殿下宁一战而死,如何出降受辱?”
煦视之,乃是太师王斌。
煦怅然道:“城池卑狭,不足御敌,奈何?”
王斌再欲有言,煦复道:“你且照常办事,容我细思。”
斌乃退出。
煦遂潜行出城,径至宣宗行幄前,席藁待罪。
群臣奏谓正法,宣宗道:“煦固不义,但祖宗待遇亲藩,自有成例,勿为已甚。”
群臣复举大义灭亲四字,坚请加刑,宣宗不许,只令高煦入见,取群臣弹章视煦。
煦略略瞧着,面色如土,忙顿首道:“臣罪万死万死,生杀唯陛下命。”
昔日威风,而今安在?宣宗令煦作书,召诸子同归京师。
王斌、朱恒等倡导不轨,罪在不赦,亦一律系归。
改乐安为武定州,令薛禄、张本二人镇守,余军凯旋。
高煦父子家属,被系入京,宣宗命废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禁锢高煦夫妇,号为逍遥城,饮食供奉如常。
王斌、朱恒等皆伏诛。
煦被禁数年,宁王权上书,请赦煦父子,不获见允,煦大为怨望,宣宗亲往察视,见煦箕踞坐地上,免不得斥责数语。
及宣宗转身欲归,煦竟伸出一足,把宣宗勾倒地上。
宣宗大怒,俟起立后,令力士舁出铜缸,覆住煦身。
缸重三百余斤,煦用力负缸,缸竟移动。
宣宗复命积炭熏缸,越一时,炭炽铜熔,任你高煦力大无穷,也炙得乌焦巴弓了。
好似竹管煨泥鳅。
小子有诗叹高煦道:
庸材也欲逞强梁,暴骨扬灰枉自伤。
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祸始是文皇。
高煦炙死,诸子皆诛,还有赵王高燧,亦被嫌疑,是否能保全一性一命,且看下回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