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入官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一事勿留,君子,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一精一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於其時,愛之無寬於刑法,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故明不可蔽也,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立,凡法象在內,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而身安譽至民咸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於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柔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群僕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群臣汙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一性一,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一性一,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之大統矣.」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
孔子说:“做到官位稳固又能有好的名声很难。”
子张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自己有长处不要独自拥有,教别人学习不要懈怠,已出现的过错不要再次发生,说错了话不要为之辩护,不好的事不要继续做下去,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
君子做官能做到这六点,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况且,怨恨多了,牢狱之灾就会发生;拒绝劝谏,思虑就会受到阻塞;行为不庄重谨慎,就会失礼;做事松懈懒惰,就会丧失时机;办事奢侈,财物就不充足;专断独权,事情就办不成。
君子做官,去掉这六种一毛一病,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治理广大的区域,就要以公心来治理,一精一心地思考而简要地推行,再加上以上所讲的六点忠信品德,考虑哪些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把好事和坏事合并考察,推广有利的,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别人的报答,这样就可以得到民情了。
治理民众没有逆天虐民的恶行,自己有理也不说冒犯民众的话,处理政事没有欺骗百姓的狡诈之辞,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劳役不要违背农时,一爱一护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宽。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君子做官,身边的事看得清楚,就会心明眼亮不受蒙蔽。
先从近处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不用费很大力气就可以得到。
治理国家抓住了主要问题,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获得好名声。
凡内心存在准则、榜样,那么准则、榜样离自己不远,就如同源泉不会枯竭一样,因此天下人才汇聚而不会缺乏。
根据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不会混乱。
良好的德行贯穿于内心,藏在心志之中,显露在表情上,发表于言谈上,这样,官位就会稳固,好名声随之而至,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由此看来,身居官位不善于治理就会发生混乱,混乱发生竞争的人就会出现。
竞争的局面发生,政治会更加混乱。
英明的君主必须宽容地对待百姓,用慈一爱一之心去安一抚他们,自然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
身一体力行,是执好政的前提;让百姓高兴,他们的情绪就可以得到疏导。
良好的政治措施易于执行而民众也不会有怨言,言论说法符合民心,民众就不会有二心。
自己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民众就会以你为榜样;自己正大光明,民众则会颂扬你。
如果自己贪图享受而不节俭,那么生产财富的人就不努力生产了;贪图财物又胡乱花费,那么好的政治措施也简约不用了。
假如政治出现了混乱,那么好的意见必然听不进去;如果仔细审慎地采纳别人的建议,那么天天都会有人进谏。
能说出美好的语言,在于每天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能有美好的行为,在于能亲身去做。
所以说统治民众的君王,是民众的榜样;各级政一府的官员,是民众的表率;君王身边的侍御大臣,是臣仆们的样板。
所以说榜样不正,百姓就失去了方向;表率不正,百姓就会混乱;侍御大臣不正,群臣就会变坏。
因此治国的君主不可不谨慎地遵守各种伦理道德。
“君子遵循道来修身,仔细辨别哪些是正确的道理来行一事,地位就可巩固,名望也随之而至,终生受用无穷。
所以女子织布一定要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要亲自挑选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要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
选拔人才辛苦一些,治理政事时就轻松一些。
君子要想得到美誉,也要谨慎选择交往的人。
在上一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爬得越高越害怕掉下来。
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一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造反,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
在上者虽然尊严却是有危险的,民众虽然卑贱却是有神力的。
民众热一爱一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
治理民众的人必须要明了这个道理的重要。
因此在上为官,地位虽然高贵也不要骄横,富有了也要谨慎恭敬,有了根本还要考虑细枝末节,做好了事还要建功立业,有了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仍然要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还要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要能联想多种事物。
治理一件事而万事都能不乱,是因为能够以身作则的缘故。
“君子统治民众,不可不了解民众的一性一情,进而了解民众的感情。
既已知道了民一性一,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
因此国家安定民众就会一爱一戴国君,政策公平合理民众就无怨言。
所以君子治国,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不能做远不可及的事,不责备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
为了扩大贤明君王那样的功业,不顾民情,那么民众表面恭敬实际却不愿迎一合。
为了增加已有的业绩,不顾民力,那么民众就会逃避而不服从。
如果强迫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出一些不当的事。
古代的圣明君主戴着前面悬垂着玉的帽子,是用来遮蔽亮光的;垂于冠冕两边悬填的带子挡住耳朵,是用来遮蔽听觉的。
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
百姓做错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认识;宽厚柔和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度量百姓的情况来教育他们,让他们自己明白对错。
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一爱一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
这样君臣百姓上下亲和而不离心离德,治理国家的措施就能够推行而不阻塞。
所以说执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坏的前提。
“政令不切合实际,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统治他们了。
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身一体力行;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之道来治理国家。
不以正确之道治理,民众即使服从也是勉强的。
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
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这是治理民众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纲领。”
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就回去记录下来。
【评析】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如何做官的问题时,不仅详细叙述为官要注意的诸多方面,如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一爱一民、取信于民等,而且表达了极其一精一辟的思想。
他说:“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
一爱一之则存,恶之则亡。
长民者必明此之要。”
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真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