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商君书》更法第一

商君书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商君书

商君书 - 更法第一

商君书

更法第一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一习一 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一习一 ,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

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

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

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

'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

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

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

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

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一习一 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顺应百姓旧有的一习一 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

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

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

平庸的人守旧的一习一 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

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

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

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

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

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

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

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

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

孝公说:"好。

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

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

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商君书》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商君书》更法第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