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弱者败来强者胜,尽思虎斗龙争,谁知胜败是天生《明朝开国演义》第109回 欲灭迹纵火焚宫 遵遗命祝发遁去

明朝开国演义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明朝开国演义

明朝开国演义 - 第109回 欲灭迹纵火焚宫 遵遗命祝发遁去

明朝开国演义

第109回 欲灭迹纵火焚宫 遵遗命祝发遁去

词曰:

弱者败来强者胜,尽思虎斗龙争,谁知胜败是天生。

得昌方得位,无福自无成。

暗测潜窥虽莫定,其中原有高明。

似聋似哑似惺惺,已将善后计,指点作前程。

右调《临江仙》

却说建文帝正与程济商量出亡之事,忽一个老太监叫做王钺,跪下哭奏道:“万岁爷,今日事急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

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说来。”

王钺道:“昔年太祖爷未升遐之先,知奴婢小心谨慎,亲同诚意伯刘基封了一个大箧子,付与奴婢,叫奴婢谨慎收藏在奉先殿内,不许泄漏。

只候壬午年,万岁爷有大难临身之日,方许奏知。

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见燕兵围城,万岁爷进退无计,想是大难临身了。

故不敢不奏知。”

奏罢,涕泪如雨。

建文帝听了忙命取来,王钺因往奉先殿叫两个小近侍抬到御前。

建文帝一看,却是一个朱红箧子,四面牢固封好,箧口用两一柄一大铁锁锁好,锁门俱灌了铁汁,使人轻易偷开不得。

建文帝见了大恸道:“前人怎为后人如此用心!”因命程济打去了铁锁,将箧子开了一看,却无别物,只得为僧的度牒三张,袈裟三套,僧帽三顶,僧鞋三双,并祝发的剃刀亦在心。

度牒一张是应文名字,一张是应贤名字,一张是应能名字。

又朱书于箧旁:“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从御沟水关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西房。”

建文帝细看明白,再三叹息,向程济道:“你方才议及祝发,朕犹诧以为奇异。

不知太祖数年前早已安排及此。

虽智者所见相同,然亦数也!”因封箧子再拜受命,就要叫人祝发。

程济忙止道:“且少缓,此密举也,不可令人知。

且应酬外事,掩饰耳目。”

建文帝会意,乃传旨着众亲王并勋卫大臣,分守城门。

到了次早,乃六月十三日,燕王正围城攻打,谷王橞与李景隆分守金川门,知大势已去,就开城门迎降燕王。

燕王大喜,遂率兵将一涌一入城。

先使人在前宣言道:“逆命者死,投诚者荣。

早迎降者纷纷,逃走者不绝。

惟刑科给事中叶福,并工部郎中韩节,也不降,也不逃,尚立于城门死守,早被燕兵杀了。

又有一个门卒叫做龚翊,年十七岁,众门卒见城破了,叫他同报名去降,他不听,竟大哭一场,逃遁而去,隐于昆山,终身不出。

当日燕王兵到城中,迎降者皆称功颂德,甚是快畅。

忽御史连楹冲着马头而来,燕兵只认他是迎降,遂让他走至马前。

不期他对着燕王大声说道:“燕殿下乃太祖嫡子,既奉太祖之命分列燕藩,便当尽孝以遵太祖之成命而羽翼王朝。

为何乘朝廷之柔一弱,遂为此叛逆之事?殿下纵恃兵强,篡了大位,而不忠不孝,如何能服天下!”

燕王道:“此天命也,汝迂儒不知,但当顺受。”

连楹道:“天命篡君,既可顺受;倘天命杀父,亦当顺受耶?”

燕王听了大怒,尚未开言,而左右将士,竟用乱兵杀了。

连楹身虽被杀,而一尸一犹僵立不仆。

燕王既杀了连楹,又见徐辉祖引一队兵来与之巷战,故不敢便一逼一近阙下,建文帝因得在宫中打点。

此时,一班具位之臣,已各有所图,皆不入朝矣。

惟有数十忠义之臣,或感恩深,或思义重,或激于君臣名分之难逃,竟不顾身家生死,入朝来相傍。

程济因说建文帝道:“时至矣,不容缓矣。

陛下虽不死殉,却当以死传。”

建文帝道:“死何以传?”

程济道:“纵火焚宫,而以烬余之衮冕为证,则不死而死矣。

然后祝发遁去,便踪迹不露,可安然长往矣。”

建文帝点头道:“是。”

遂命内侍聚珠衣室帐,并内帑珍异于兰一香殿,纵火焚烧。

一时宫中火起,皇后马一娘一娘一知事不免,因领众亲幸嫔妃,皆赴火焚死。

宫内外一时鼎沸,皆乱传上崩矣。

程济同诸臣,请建文帝至一密殿,就宣左善世僧溥洽,与帝将发剃去。

剃完,帝脱一去龙衣,换上袈裟并僧帽、僧鞋,竟为和尚。

正是:

可怜王者身,忽为佛弟子。

细想不须惊,太祖曾如此。

太祖未及终,建文全其始。

程济就取出应文这张度牒,付与建文帝道:“此牒名与陛下相同,陛下应须领受。”

建文帝受了。

程济复取那二张度牒,问诸臣道:“有师必有徒以相从,不知谁愿为徒?”

忽有二臣应声而出,一个是御史叶希贤,一个是吴王教授杨应能,俱说道:“臣二人名应度牒,已是前定之数,又何辞焉!”建文帝大悦。

程济因又使溥洽替二人将发剃了,换上僧服,付与度牒,使其与帝相随。

其余众臣看见,俱伏地哭道:“臣等受陛下深恩,纵不剃发,也须从亡,少效涓埃。

何忍频年食禄,而一旦危亡,便戛然弃去!”建文帝道:“相从固好,但恐人多,惹出是非,反为不美。”

程济道:“事急矣,非留连之时。”

建文帝因举手挥诸臣退出。

诸臣无奈,因大恸拜别而去。

程济遵太祖遗命,先令御史叶希贤、按察使王良、参政蔡运、教授杨应能、王资、刘傀、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宋和、郭节、刑部司务冯漼、待诏郑洽、钦天监正王之臣等十三人从御沟水关而出,约于神乐观相会。

然后,程济与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读史仲彬,编修赵天泰、检讨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镇抚牛景先、太监周恕等九人,请建文帝至鬼门。

这鬼门,内门在于禁中,外门直在太平门外,乃太祖暗设下一条私路,以备不虞。

紧紧封锁,无人敢走,不知内中是何径路,尽皆惶惶。

此时燕兵满城,不敢从宫门直出,只得同走到鬼门。

见鬼门的砖门坚厚,砖门外又有栅门紧护,建文帝心惊道:“似此牢固,如何开启?”

牛景先道:“陛下勿忧,待臣启之。”

遂在近侍手中取了一条铁棒,要将栅门抉开。

只道年久,还要费力,不期铁棒只一拨,那一扇栅门早已拨在半边,露出砖门。

再将铁棒直捣砖门,谁知铁棒才到门上,还不曾用力,那两扇砖门早豁喇一声响,又双双开了。

见一条路,有物塞紧,众皆吃惊。

程济忙上前,将塞路之物扯了些出来看,原来是灯草。

因奏道:“太祖为陛下,心机用尽矣。”

建文帝道:“何以知之?”

程济道:“只留此路,已见亲一爱一之心。

又恐空洞中蛇虫成入,一时难行,故将灯草填满其中,使蛇虫不能容身,又无人窃用。

今事急,陛下要行,只消一火便肃清其路矣。

非亲一爱一之至,谁肯如此设策?”

建文帝听了,不胜感激,又望太庙拜了四拜,方命近侍点起许多人把,一路烧去。

果然灯草见火,只一点着,便顷刻成灰。

只消半个时辰,果已将内鬼门直到外鬼门,一路灯草烧得干干净净,竟成了一条草灰之路,且温暖而无一陰一气。

君臣们平平稳稳走了出来。

程济恐人踪迹看出破绽,又吩咐近侍将内外鬼门,照旧关好,然后九人随建文帝走到后湖边。

只因这一走,有分教:

大位不保,年寿尚长。

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明朝开国演义》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词曰:弱者败来强者胜,尽思虎斗龙争,谁知胜败是天生《明朝开国演义》第109回 欲灭迹纵火焚宫 遵遗命祝发遁去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