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客王法进维杨十友金可记杨真伯麒麟客《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太平广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太平广记

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麒麟客 王法进 维杨十友 金可记 杨真伯

麒麟客

麒麟客者,南一陽一张茂实客佣仆也。

茂实家于华山下,唐大中初,偶游洛中,假仆于南市,得一人焉。

其名曰王夐,年可四十余,佣作之直月五百。

勤干无私,出于深诚,苟有可为,不待指使。

茂实器之,易其名曰大历,将倍其直,固辞,其家益怜之。

居五年,计酬直尽。

一旦辞茂实曰:“夐本居山,家业不薄。

适与厄会,须佣作以禳之,固非无资而卖力者。

今厄尽矣,请从此辞。”

茂实不测其言,不敢留,听之去。

日暮,入白茂实曰:“感君恩宥,深欲奉报。

夐家去此甚近,其中景趣,亦甚可观,能相逐一游乎。”

茂实喜曰:“何幸,然不欲令家人知,潜一游可乎?”

夐曰:“甚易。”

于是截竹杖长数尺,其上书符,授茂实曰:“君杖此入室,称腹痛。

左右人悉令取药。

去后,潜置竹于衾中,抽身出来可也。”

茂实从之。

夐喜曰:“君真可游吾居者也。”

相与南行一里余,有黄头执青麒麟一,赤文虎二,候于道左。

茂实惊欲回避,夐曰:“无苦,但前行。”

既到前,夐乘麒麟,茂实与黄头各乘一虎。

茂实惧不敢近,曰:“夐相随,请不须畏。

且此物人间之极俊者,但试乘之。”

遂凭而上,稳不可言。

于是从之上仙掌峰。

越壑凌山,举意而过,殊不觉峻险。

如到三更,计数百里矣。

下一山,物众鲜媚,松石可爱,楼台宫观,非世间所有。

将及门,引者揖曰:“阿郎何(明钞本无何字)来?”

紫衣吏数百人,罗拜道侧。

既入,青衣数十人,容色皆殊,衣服鲜华,不可名状,各执乐器引拜。

遂于中堂宴席毕,且命茂实坐。

夐入更衣,返坐,衣裳冠冕,仪貌堂堂然,实真仙之风度也。

其窗户阶闼,屏帏茵褥之盛,固非人世所有,歌鸾舞凤,及诸声乐,皆所未闻。

情意高逸,不复思人寰之事,观极。

主人曰:“此乃仙居,非世人所到。

以君宿缘,合一到此,故有逃厄之遇。

仙俗路殊,尘静难杂,君宜归修其心,三五劫后,当复相见。

夐比者尘缘将尽,上界有名,得遇太清真一人,召入小有洞中,示以九天之乐,复令下指生死海波。”

且曰:“乐虽难求,苦亦易遣。

如为山者,掬土增高,不掬则止,穿则陷。

夫(夫原作天。

据明钞本改)升高者,不上难而下易乎?”

自是修一习一 ,经六七劫,乃证此身,回视委骸,积如山岳。

四(四原作曰。

据明钞本改)大海水,半是吾宿世父母妻子别泣之泪。

然念念修之,倏已一世。

形骸虽远,此不忘修致,其功即亦非远。

亦时有心远气清,一言而悟者。

勉之!”遗金百镒,为营身之助,复乘麒麟,令黄头执之,夐步送到家,家人方环泣。

茂实投金于井中,夐抽去竹杖,令茂实潜卧衾中。

夐曰:“我当至蓬莱谒大仙伯。

明旦莲花峰上,有彩云车去,我之乘也。”

遂揖而去,茂实忽呻吟,众惊而问之,茂实给之曰:“初腹痛时,忽若有人见召,遂奄然耳,不知其多少时也。”

家人曰:“取药既回,呼之不应,已七日矣,唯心头尚暖,故未敛也。”

明日望之,莲花峰上,果有彩云。

遂弃官游名山。

后归,出井中金与眷属,再出游山,后不知所在也。

(出《续玄怪录》)

麟麒客,是南一陽一张茂实雇来的仆人。

茂实家住在华山下,唐朝大中初年,偶然出游到洛中,在南市雇仆人,找到一个人。

他名叫王夐,年约四十多岁,佣作的工钱每月五百钱。

这个人勤劳干练没有私心,异常忠诚,如果有可做的事,不等主人指使就干了。

茂实很器重他,给他改名叫大历,打算加倍给他工钱,而王夐却坚决推辞,因此茂实全家更加怜爱他。

住了五年,估计酬劳相抵已尽。

有一天,王夐向茂实告辞说:“我本来住在山里,家业不薄。

正赶上碰到厄运,必须佣作来消灾,本不是无钱出卖力气的人。

现在厄运已尽了,请允许我从此告辞。”

茂实猜不透他的话,不敢留他,听凭他离去。

天晚了,王夐又进去告诉茂实说:“感谢您待我宽容有恩,很想奉报,我家离这里很近,其中景趣也很可一观,能跟我去游一次吗?”

茂实高兴地说:“多么幸运啊,可是我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悄悄地游一趟,可以吗?”

王夐说:“这很容易。”

于是截了一支几尺长的竹杖,竹杖上画了符,一交一 给茂实,他说:“您拄着它进到屋里,假称肚子疼,让左右的人全去取药。

他们走后,悄悄地把竹杖放在被子中,抽身出来就行了。”

茂实听从他的指教。

王夐高兴地说:“您真是可以到我的住处一游的人啊。”

一起向南走一里多路,有个黄头仙童牵着一只青麒麟、两只红色花纹的老虎,在道旁等候。

茂实害怕想要躲开,王夐说:“不要害怕,只管前行。”

到跟前以后,王夐乘上麒麟,茂实与黄头各骑一只老虎。

茂实害怕不敢靠近,王夐说:“我随着你,请不必害怕。

而且这东西是人间极出众的动物,只管试着骑它。”

茂实才靠着老虎跨上去,说不出的稳当。

于是跟随王夐上了仙掌峰。

越沟壑凌高山,一转儿就过去了,一点也不觉得险峻。

好像到了三更天,估计走了几百里了。

直到一座山,物华鲜媚,松石可爱,楼台宫观,不是人世间所能有的。

将到门前,引导的人就来作揖说:“阿郎从哪里来?”

几百个穿紫衣的官吏在道边罗拜。

进去以后,又有青衣几十人,姿色都不一般,衣服鲜艳华贵,无法形容,各拿乐器引拜。

就在中堂设宴吃完饭,又让茂实坐着。

王夐进内室更衣,又回来坐着,衣裳冠冕仪貌堂堂,实在是仙人的风度啊。

那里窗户阶闼,屏帏茵褥的繁盛,本来就不是人世所能有,歌鸾舞凤及各种声乐,都闻所未闻。

这时,茂实情意高逸,不再去想人间的事,欢乐已极。

主人说:“这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不是世人所能到处。

凭您宿缘,应当到这里一次,所以有逃避厄运时的际遇。

但仙俗道路不同,尘世和静修之人难以混杂,您应当回去修养慕道之心,三五劫后,当再相见。

我近来尘缘将尽,上界有名,得遇太清真一人,召我入小有洞中,以九天之乐指示我,又令我下指生死波澜。”

又说:“欢乐虽然难以寻求,痛苦也容易打发。

像堆山似的,掬土山就增高,不掬山就停止,穿它就透。

登高的人,不是上难下容易吗?从此修一习一 ,经过六七劫,就能使此身证果,回头去看看遗留的形骸,堆积如山。

四大海水,有一半是我旧世父母妻子儿女离别悲泣的眼泪。

然而我一心一意修道,转眼已经一世。

形骸虽远,依然不忘修致,其功就不会远。

也时而有心远气清,一句话而悟道的人。

你努力吧!”又送给茂实金百镒,作为营身的资助,又让茂实乘着麒麟,令黄头牵引,王夐步行送他回家。

家里的人正环绕哭泣。

茂实把金子投到井中,王夐抽去竹杖,让茂实悄悄躺进被子中。

王夐说:“我该去蓬莱拜见大仙伯。

明天早晨莲花峰上有彩云去,就是我的车子。”

于是一揖而去。

茂实忽然呻吟,大家惊异地问他,茂实骗他们说:“我刚肚子疼时,忽然好像有人召我,就只剩一口气了,不知道多长时间了。”

家人说:“我取药回来以后,叫你你不答应,已经七天了,只是心头还一温一 暖,所以没有裴殓。”

第二天,张茂实去观望,莲花峰上果然有彩云,就弃官游历名山。

后来回家,把井中的金子取出给了眷属,再出去游山,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

王法进

王法进者,剑州临津人也。

幼而好道,家近古观,虽无道士居之,其嬉戏未尝轻侮于像设也。

十余岁,有女冠自剑州历外邑,过其家,父母以其慕道,托女冠以保护之。

与授正一延生小箓,名曰法进。

而专勤香火,斋戒护持。

亦茹柏绝粒,时有感降。

时三川饥俭,斛斛翔贵,死者十五六,多采野葛山芋以充饥。

忽三青童降于其庭,谓法进曰:“上帝以汝夙禀仙骨,归心一精一诚,不忘于道,敕我迎汝受事于上京也。”

不觉腾空。

迳达大帝之所,命以玉杯霞浆赐之。

徐谓曰:“人处三才之大,体天地之和,得人形,生中土,甚不易也。

天运四时之气,地禀五行之秀,生五谷百果,以养于人。

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弃五谷,厌舍丝麻,使耕农之夫,纺绩之妇,身勤而不得饱,力竭而不御寒,徒施甚劳。

曾无爱惜者,斯固神明所责,天地不佑矣。

近者地司岳渎所奏,以世人厌掷五谷,不贵衣食之本。

我已敕太华之府,收五谷之神,所种不成,下民饥饿,因示罚责,以惩其心。

然旋奉太上慈旨,以大道好生,务先救物。

虽天地神明责之,愚民不知其过所自,固无忏请首原之路。

汝当为上宫侍童,入侍天府,今且令汝下归于世,告喻下民,使其悔罪,宝爱农桑,此亦汝之一陰一功也。”

命侍女以《灵宝清斋告谢天地仪》一轴付之,使传行于世。

曰:“令世人相率于幽山高静之所,致斋悔谢,一年再为之,则宿罪可除,谷父蚕母一之 神,为致丰衍矣。

龙一虎之年,复当召汝。”

即今清斋天公告谢之法是也。

法进以天宝十二年壬辰,遂复升天。

(出《仙传拾遗》)

王法进,是剑州临津人,幼年就好道。

他家靠近古观,虽然没有道士住在那里,他游戏的时候也不曾对神像轻视侮慢。

十多岁时,有个女道士从剑州游历外县,经过他家,父母因为他慕道,托付女道士保护他。

女道士授给他一本《正一延生小箓》,给他起名叫法进。

让他专心香火,斋戒护持。

他也就只吃树籽不吃饭,不时有感应降临。

当时三川歉收闹饥荒,粮价飞涨。

死的人占十分之五六。

多数人采集野葛根山芋来充饥。

忽然三个青衣童子降临到他家的院子里,他们对法进说:“上帝因为你早有仙骨,皈心一精一诚,不忘道德,命令我们迎接你到上天去接受差事。”

法进不觉飞腾到空中,直达玉皇大帝的住所。

大帝命人用玉杯盛霞浆赏给他喝。

慢慢地对他说:“人处于天地人三才中最大的一方,体现天地之和谐。

获得人形,生于中土,是很不容易的。

天催动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地承受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灵秀,生长五谷百果,未养育人。

然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易地抛弃五谷和丝麻,使种地的农夫,纺织的妇女,身体勤劳而不能吃饱,力量用尽而不能御寒,白白地劳作,竟无人爱惜,这本来是神明要责罚的,天地也不保佑了。

近来地司岳渎奏报,认为世人厌弃五谷,不重视衣食的根本。

我已下令太华之府,收回五谷之神,让所种不收下民挨饿,借此显示责罚,来警诫人们的思想。

然而不久奉太上慈旨,认为大道爱好生灵,务必先救物。

虽然天地神明责罚他们,但愚民不知他们的过错从何而来,当然没有忏请首原之路。

你当入上宫作侍童,入天府侍奉,今天暂且命你下界回到人世,告诫下界之民,使他们悔罪,象珍宝似地爱惜农桑,这也是你的一陰一功啊。”

又命侍女拿来《灵宝清斋告谢天地仪》一轴一交一 付给他,使他传行于世。

又说:“令世人都到深山高处清静之所,设斋悔谢,一年做两次,那么旧罪可除,谷父蚕母这些神,就会为他们送来丰裕了。

龙一虎之年,我当再召你。”

如今清斋向天公告谢的做法就是这样来的。

法进于天宝十二年壬辰终于又升到天上。

维杨十友维杨十友者,皆家产粗丰,守分知足,不干禄位,不贪货财,慕玄知道者也。

相约为友,若兄弟焉。

时海内大安,民人胥悦,遽以酒食为娱,自乐其志。

始于一家,周于十室,率以为常。

忽有一老叟,衣服滓弊,气貌羸弱,似贫窭不足之士也。

亦着麻衣,预十人末(预十人末原作领十人来。

据明钞本改),以造其会。

众既适情,亦皆悯之,不加斥逐。

醉饱自去,莫知所之。

一旦言于众曰:“余力困之士也,幸众人许陪坐末,不以为责。

今十人置宴,皆得预之。

席既周毕,亦愿力为一会,以答厚恩。

约以他日,愿得同往。”

至期,十友如其言,相率以待。

凌晨,贫叟果至,相引徐步,诣东塘郊外。

不觉为远。

草莽中茆屋两三间,倾侧欲摧,引入其下。

有丐者数辈在焉,皆是蓬发鹑衣,形状秽陋。

叟至,丐者相顾而起,墙立以俟其命。

叟令扫除舍下,陈列蘧蒢,布以菅席,相邀环坐。

日既旰矣,咸有饥色。

久之,各以醯盐竹箸,置于客前,逡巡,数辈共举一巨板如案,长四五尺,设于席中,以油帕幕之。

十友相顾,谓必济饥,甚以为喜。

既撒油帕。

气燑燑然尚未可辨,久而视之,乃是蒸一童儿。

可十数岁,已糜烂矣,耳目手足,半已堕落。

叟揖让劝勉,使众就食,众深嫌之,多托以饫饱,亦有忿恚逃去,都无肯食者。

叟纵餐啖,似有盈味。

食之不尽,郎命诸丐擎去,令尽食之。

因谓诸人曰:“此所食者,千岁人参也,颇甚难求,不可一遇。

吾得此物,感诸公延遇之恩,聊欲相报。

且食之者,白日升天,身为上仙。

众既不食,其命也夫。”

众惊异,悔谢未及。

叟促问诸丐,令食讫即来。

俄而丐者化为青童玉女,幡盖导从,与叟一时升天。

十友刳心追求。

更莫能见。

(出《神仙感遇传》)

维杨十友,都是家产较丰,安份知足,不求官禄,不贪钱财,仰慕清静知道道义的人。

他们相互作为朋友,像兄弟一样。

当时国内很安定,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他们就用酒饭娱乐,自己为自己的志趣而高兴。

从一家开始遍及十家,都把这当作常事。

忽然有一个老头,衣服又脏又破,从外表看很瘦弱,好象是个贫寒不丰足的人。

他也穿着麻衣,跟随十人之末,来到他们聚会的地方。

大家既然心情舒畅,也都怜悯这个老头,不赶他走。

老头吃饱喝足自己走开,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

一天,他向大家说:“我是个能力缺乏的人,幸而大家允许我在末座相陪,不责怪我。

如今你们十人设宴,我都得到参与。

宴席已经轮流完毕,我也愿意尽力准备一次宴会,用来答谢你们的厚恩。

以另外的日子相约,希望大家能够一同前去。”

到了约定的日期,十友依老头所说的话,一起等待。

凌晨,穷老头果然来了,领着他们慢慢走,来到东塘郊外,不觉很远。

荒野中有两三间茅屋,歪斜得要倒,老头就把他们领到茅屋之下。

已有几个乞丐在屋里,都是披散着头发穿着补了又补的破衣,样子肮脏丑陋。

老头到了,乞丐互相看了看就起来了,象一面墙似地站着等老头吩咐。

老头令他们打扫屋子,铺上柴草,展开草席,邀请他们围成一圈坐下。

天已经晚了,大家都有饥饿的神色,过了很久,分别拿醯盐竹筷,放到客人面前,一会儿,几个乞丐共同抬着象案子似的一块大板,板长四五尺,摆在草席中央,用油渍渍的布把它盖上。

十友互相看看,以为一定能解饥了,为此很高兴。

油布撤去以后,热气腾腾地还不能看清,看了很久,原来是一个蒸熟了的小孩,大约十多岁,已经稀烂了,耳目手足,一半已经脱落。

老头揖让劝勉,让大家去吃,大家都很怨恨他,多数假装说不饿,也有人生气逃去,都不肯吃。

老头就放开量大吃起来,直到吃得好象有要流出的样子。

老头没有吃尽,就让众乞丐拿走,让他们吃光。

于是老头才对众人说:“这次所吃的东西,是千年的人参啊,很难找到,不能遇到一次。

我得到这个东西,为众位筵请相待之恩所感,姑且想用它相报。

而且吃到它的人,能白日上天,身为上仙。

大家既然不吃,大概是命运吧!”大家都很惊异,后悔道歉不及。

老头催促询问众丐,让他们吃完就来。

不一会儿,乞丐们变成了金童玉女,旗幡伞盖前导后从,与老头一起同时升天。

十友挖空心思去追寻,再也没能见到老头。

金可记

金可记,新罗人也,宾贡进士。

性沉静好道,不尚华侈,或服气炼形,自以为乐。

博学强记,属文清丽。

美姿容,举动言谈,迥有中华之风。

俄擢第,于终南山子午谷养居,怀隐逸之趣。

手植奇花异果极多,常焚香静坐,若有思念。

又诵《道德》及诸仙经不辍。

后三年,思归本国,航海而去。

复来,衣道服,却入终南。

务行一陰一德,人有所求,初无阻拒,一精一勤为争,人不可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上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当上升。”

时宣宗极以为异,遣中使征入内,固辞不就。

又求玉皇诏辞,以为别仙所掌,不留人间,遂赐宫女四人,香药金彩,又遣中使二人,专伏侍者。

可记独居静室,宫女中使,多不接近。

每夜,闻室内常有客谈笑声,中使窥窃之,但见仙官仙女,各坐龙凤之上,俨然相对,复有侍卫非少。

而宫女中使,不敢辄惊。

二月二十五日,春景妍媚,花卉烂漫,果有五云唳鹤,翔鸾白鹄,笙箫金石,羽盖琼轮,幡幢满空。

仙伏极众,升天而去。

朝列士庶,观者填隘山谷,莫不瞻礼叹异。

(出《续仙传》)

金可记,是新罗国人,宾贡进士。

他性情沉静喜好道术,不崇尚奢华,有时服气炼形,自己以此为乐。

他又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写文章风格清丽。

他的相貌也很美,举动言谈,显然有中华之风。

后来考中进士,到终南山子午谷盖草房居住,怀有隐退安逸的志趣。

他亲手栽植的奇花异果很多,经常焚香静坐,若有所思,又诵读《道德经》及各种仙经不停。

以后三年,想回归本国,就航海而去。

重新回来,穿着道士衣服,进入终南山。

他致力于行一陰一德,人们有求他之处,向来不拒绝推阻,一精一心勤恳办事,别人不可同他相比。

唐朝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然上表章说:“我奉玉皇诏旨,担任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当升天。”

当时唐宣宗觉得这事极奇异,派宫中使者征召他入宫,他坚决推辞不来。

又向他要玉皇诏书辞句,他用被别的仙人所掌管,没留在人间来回答,唐宣宗就赏给他四名宫女,以及香、药、金、缎,又派宫中使者二人,专门服侍他。

金可记独自住在静室,宫女和中使,他多不接近。

每天夜里,都听到室内有客人的谈笑声,中使就偷偷地去窥视,只见仙官仙女,各自坐在龙凤之上,庄重地相对,还有不少侍卫。

而宫女中使都不敢擅自惊动他们。

二月二十五日,春一光 明媚景色艳丽,花卉烂漫,果然有五彩祥云仙鹤啼鸣,凤凰白鹄在飞翔,笙箫金石,羽盖琼轮,旗幡招展,遮满天空。

仙伏极多,金可记升天而去。

朝中大臣以及士人百姓,观看的人堵塞了山谷,没有人不瞻仰礼拜叹服惊异。

杨真伯

弘农杨真伯,幼有文,性耽玩书史,以至忘寝食。

父母不能禁止,时或夺其脂烛,匿其诗书,真伯颇以为患,遂逃过洪饶间,于一精一舍空院,肄一习一 半年余。

中秋夜,一习一 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真伯一婬一于典籍不知也。

俄然有人启扉而入,乃一双鬟青衣,言曰:“女郎久栖幽隐,服气茹芝,多往来洞庭云水间。

知君子近至此,又骨气清净,志操坚白,愿尽款曲。”

真伯殊不应,青衣自反。

三更后,闻户外珩璜环珮之一声 ,异香芳馥,俄而青衣报女郎且至,年可二八,冠碧云凤翼冠,衣紫云霞日月衣,一精一光射人。

逡巡就坐,真伯殊不顾问一言。

久之,于真伯案取砚,青衣荐笺,女郎书札数行,腆然而去。

真伯因起,乃视其所留诗曰:“君子竟执逆,无由达诚素。

明月海上山,秋风独归去?”

其后亦不知女郎是何人也。

岂非洞庭诸仙乎,观其诗思,岂人间之言欤?

(出《博异志》)

弘农杨真伯,小时候就有文才,每每沉溺书史,以至忘记睡觉和吃饭。

父母也不能禁止他,有时夺去灯油蜡烛,把他的诗书藏起来,真伯以此为忧,就来到洪饶一带,在学舍里学习 半年多。

中秋之夜,真伯正在读书,大约二更已过,忽然有人敲他的窗户,由于真伯沉迷于书籍之中没有听到。

突然有人推门而入,乃是一个梳着双鬟的使婢,她说:“女郎很久住在幽深隐秘之地,喝仙气吃灵芝,常常往来于洞庭云水之间。

知道君子最近来到这里,又骨气清净,志坚操白,愿尽殷勤的心意。”

真伯丝毫不应,婢女自己回去了。

三更后,听到门外有珩璜环珮的声音,闻到芳馥的异香。

一会儿,婢女禀报说女郎将到。

那女郎年约十六岁,头上戴着碧云凤翼冠,身上穿着紫云霞日月衣,光彩照人。

女郎迟迟疑疑地坐下,真伯根本不回头,一句话也不问。

过了很久,女郎在真伯书案上取了砚台,婢女献上纸,女郎写了几行诗,着愧地离去。

真伯于是起来,才看到她所留下的诗:“君子竟执逆,无由达诚素。

明月海上山,秋风独归去。”

也不知女郎是什么人?难道是洞庭诸仙吗?观看她诗句的意思,难道是人间的言语吗?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太平广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麒麟客王法进维杨十友金可记杨真伯麒麟客《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