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元潘昂霄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类存目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类存目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类存目四

△《河源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元潘昂霄撰。

昂霄字景梁,号苍崖,济南人。

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谥文僖。

是书纪世祖至元十七年遣笃什西溯河源至星宿海事,末有元统中柯九思跋。

《元史》已全录其文,此别行之本也。

河源远隔穷荒,前志传闻,率皆瞽说。

惟笃什尝亲历其地,故昂霄以闻於其弟阔阔出者,记为是编,自诧为古所未睹。

迨我皇上,神武远扬,平定西域。

揆度水脉,规量地形,又知笃什所言,仍多疏漏。

已重为考定,勒在鸿编,用以祛万古之疑,而订百世之谬。

昂霄是记,竟以故纸置之可矣。

△《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永乐大典本)

一名《水利文集》,元任仁发撰。

仁发,松江人。

仕至都水少监。

明梁惟枢《内阁书目》云:“大德间,都水少监任仁发,以吴松江故道塞,震泽滥,为浙西害,乃上疏条利病疏导之法,凡十卷。”

前有仁发自序,又有许约、赵某二跋。

末附宋郏及其子侨《水利议》。

约跋称“岁甲辰,中书以其议上闻,命中书省平章政事董是役。

由是震泽无壅,与三江之势接,复朝於海”。

赵某跋称,“是录所载,其要有三:一曰浚江河以泄水,二曰筑堤岸以障水,三曰置插窦以限水”云。

△《海道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书中“扬子江”一条,自称其名曰,其姓则不可考。

前有明嘉靖中应良序,疑为元初人所撰,而後人增修之。

今观书末附朱颜《鲸背吟》三十三首,颜为元人,则此书亦出元人可知矣。

其书言海路要害,及占风雨潮汛诸事,大抵皆为海运而作。

其後歌诀,与今人所说亦同。

然未免失之於太简。

△《海道经》·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纪海运道里之数,自南京历刘家港开洋,抵直沽,及闽浙来往海道。

凡定泊远近、险恶宜避之地,皆详志之。

又有《占天》、《占》、《占风》、《占月》、《占虹》、《占雾》、《占电》、《占海》、《占潮》各门。

盖航海以风色为主,故备列其占候之术。

疑舟师习海事者所录。

词虽不文,而语颇可据。

考海运惟元代有之,则亦元人书也。

後有《海道指南图》,乃龙江至直沽针路。

嘉靖中袁以二本参校,刻入所编《金声玉振集》,复录元延间海道都漕运万户府《海运则例图》、至正间周伯琦《供祀记》二碑,附於其末。

△《治河总考》·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车玺撰。

玺,宛平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河南按察司佥事。

是编考历代治河之事,以时代先後为次。

始周定王,终明嘉靖十七年。

又以《禹贡》、《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元史·河源附录》、宋濂《治河议》、《河南总志》诸条列後。

其标题又称山东兖州府同知陈铭续编。

前後无序跋,不知孰为玺之原书,孰为铭之所补。

体例参差,刊刻拙陋,盖当时书帕本也。

△《漕河图志》·三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王琼撰。

琼有《晋溪奏议》,已著录。

先是,成化间三原王恕作《漕河通志》十四卷。

弘治九年琼以工部郎中管理河道,乃因恕之书而增损之。

首载《漕河图》,次记河之脉络源委,及古今变迁,修治经费,以逮奏议碑记,罔不具悉。

《明史》本传称琼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

继任者案稽之,不爽毫。

由是以敏练称,盖其书之切於实用如此。

惜原本八卷,此本止存三卷,非完帙矣。

△《问水集》·五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刘天和撰。

天和有《仲志》,已著录。

嘉靖初,黄河南徙,天和以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乃疏汴河,自朱仙镇至沛县飞桥。

又疏山东七十二泉,自凫、尼诸山达南旺河。

役夫二万,不三月讫工,诏加工部侍郎。

此书盖据其案视所至形势利害,及处置事宜,详述之以示後人。

一卷末有《治河本末》一篇,为工部都水郎中郾城杨旦所作,以纪天和之绩。

後四卷则皆其前後奏议之文也。

△《通惠河志》·二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吴仲撰。

仲字亚甫,武进人。

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处州府知府。

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开通州运河,明初湮废,粮皆由陆以运,费重民劳。

仲以御史巡按直隶,疏请重浚。

不数月工成,遂至今为永利。

其事详见《明史》。

後仲外调处州时,恐久而其法浸弛,故於舟中撰此书奏进,得旨刊行。

上卷载闸坝建置开浚事宜,而冠以源委图说,中卷及附录皆诸司奏疏,下卷皆碑记诗章也。

△《三吴水利论》·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伍馀福撰。

馀福有《陕西志》,已著录,是书凡分八篇。

一论五堰,二论九阳江,三论夹苎干,四论荆溪,五论百渎,六论七十三,七论长桥百洞,八论震泽。

皆吴中水利要害,大旨本宋单锷所论,而推广之。

△《新河初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

明正德间,河决徐沛,运道淤塞,特起盛应期往治之。

应期建议,於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馀里。

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计需夫六万五千人,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告成。

时胡世宁行取进京,道经沛县,亲睹情形,因上疏与应期议合。

兴役垂成,为言者所沮而罢。

应期坐夺职。

史称後三十年,朱衡循新河故迹成之,运道终蒙其利。

则是举不为无见,而言者为冒嫉之口可知矣。

此编载世宁及应期原《议开河疏》,并世宁《请与应期同罪疏》,以见一事之始末。

以其事未竟功,故但曰《新河初议》也。

应期字新徵,吴江人。

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

世宁有《奏议》,已著录。

△《浙西水利书》·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

录前代治水文字,凡奏记、书状、疏论、或问之类并列焉。

计宋文十九首,元文十五首,明文十二首,而宋以前不采。

疑为未成之书。

其明文载至弘治间止,则当为正德时所撰集也。

△《胶莱新河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王献撰。

献字惟从,号南沣,又自号木石子,咸宁人。

嘉靖癸未进士,官山东巡察海运副使。

初,元时海运,经由登莱,避槐子口大石之险,故放洋於三沙黑水。

历成山正东,逾登州东北,又西北抵莱州海仓。

然後出直沽,以达天津。

後於槐子口西之马壕,别开河道,由麻湾抵海仓,以达直沽。

凿之遇石而止。

献於元人所凿之西,烧石开道十四里,麻湾以通。

於是江淮之舟,可至胶、莱。

馀三十里,功未竟,献适迁去。

有挠之者(案《明史·孙应传》,称为山东布政使时有创开胶莱河议者,应力言不可,则挠之者指应也),功遂不成。

献因叙其案牍为一编,以贻後来,此书上卷是也。

其下卷则献没之後,胶、莱人思其功,祀之名宦。

工科给事中李用敬又理其说,奏请续蒇其事。

其後人又汇刻之,附献书以行云。

△《吴中水利通志》·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七卷分序苏、松、常、镇并杭、嘉、湖诸府之水,而各以历代修浚之迹附载於後。

次为《考议》二卷,次为《公移》三卷,次为《奏疏》三卷,次为《纪述》二卷。

其叙事皆至嘉靖二年止,每卷之末,题嘉靖甲申锡山安国活字铜版印行。

安国尝翻刻留元刚所编《颜真卿集》及《年谱》,盖亦好事之家也。

△《河治通考》·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吴山撰。

山,高安人。

嘉靖乙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端。

是书大旨谓河虽经数省,而自龙门下趋,则梁地当其冲,故河患为甚。

前有自序云:“近日所刻《治河总考》,疏漏混复,乃重加校辑,汇分序次。”

一卷曰《河源考》,二卷曰《河决考》,三卷至九卷曰《议河治河考》,末卷曰《理河职官考》。

上溯夏周,下迄明代,总为十卷。

前有崇祯戊寅其曾孙士颜序略,盖重刊时所作也。

△《吴江水利考》·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沈启撰。

启字子由,号江村,吴江人。

嘉靖戊戌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

是书大旨以吴江为太湖之委,三江之首。

凡苏、松、常、镇、杭、嘉、湖七郡之水,其潴於湖,流於江,而归於海者,皆总汇於此。

故述其源委之要,蓄泄之方,辑为一编。

前二卷曰《水图考》、《水道考》、《水源考》、《水官考》、《水则考》、《水年考》、《堤水岸式》、《水蚀考》、《水治考》、《水栅考》,後三卷皆《水议考》,乃启晚岁家居所辑。

至国朝雍正中,其八世孙守义复为校正刊行。

《江南通志》称其於水道最为详核。

今观其书,於治水条规,颇为明备。

於支派曲折,尚不能一一缕载也。

△《全吴水略》·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吴韶撰。

韶,华亭人,自号秦阜山人。

是书成於嘉靖戊戌。

首载苏、松七府为《总图》,次作《捍海塘纪》,次列太湖、三江及诸水源委。

凡疏导修筑之事,以及历代官司职掌、公移事实,悉采录之。

△《两河管见》·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潘季驯撰。

季驯有《司空奏疏》,已著录。

此书乃其巡抚广东时,值两河水决,再以右都御史督理河道之所建白也。

首卷为图说,冠以敕谕,二卷治河节解,三卷为修守事宜。

其大旨与所撰《河防一览》相同云。

△《治水或问》·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庞尚鸿撰。

尚鸿字少襄,南海人。

副都御史尚鹏之弟。

以贡入国学,上书政府。

复献飞车、飞舟诸疏,得旨下部。

授盐城训导,擢英山知县。

时河决为祖陵患,尚鸿撰进《治河三策》。

值巡抚与河臣议不合,移怒尚鸿,谪西安县教谕,终昆山县丞。

盖亦好事而兼好议论者也。

是编乃其在盐城时讲求治河方略,设为或问,类次成书。

其力辟毁高堰之议,大抵与潘季驯相合。

末附《开涧河疏草》一首,则专论泗州祖陵利害云。

△《新浚海盐内河图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序略云:“海盐地势卑下,与海沙平。

每潮水涨,高出平地丈馀。

恃以障蔽者,仅石塘,石塘之内有裹土塘,然犹不能御潮。

必有内河以纳过塘之水,而後泄其横流之势。”

万历五年海溢,盐邑受害特甚,是年遂开内河。

此编即详记是役。

其说撮举大要,而图则甚详。

盖海盐知县所刊,称於时巡抚浙江佥都御史为徐拭。

拭字世寅,常熟人。

嘉靖丁未进士,以劾赵文华坐谪者,即其人。

後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题名碑录》作┉,《明史》本传亦作┉。

此本作拭,刊版误也。

△《新河成疏》·(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工部都水郎中游季勋、沈子木、朱应时、涂渊,主事陈楠、张纯、唐炼同编。

初,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黄河决浸沛县诸处,工部尚书朱衡与都御史潘季驯等相度地势,议於南阳至留城一带,别开新河。

自留城至白洋浅一带,则挑复旧河。

於时朝议不一,然迄从衡议。

是编皆其前後案牍,凡图五,奏疏十有一。

其称古之治河,惟避其害;今之治河,则又欲藉以通漕事。

与贾让等异,所言极为明晰。

又称居民之情在新河者,则称新河可开;在旧河者,则称旧河可复。

皆为市廛之私,非为国家运道之计。

亦究悉物情之言也。

△《东吴水利考》·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圻撰。

圻字元翰,上海人。

嘉靖乙丑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司参议。

《明史·文苑传》附见《陆深传》中。

其书首列《东吴七郡水利总图》,而书中所载止六郡,於杭郡未之及也。

六郡中尤详於苏、松、常、镇四郡,嘉、湖则稍略焉。

前九卷为《图考》,图各系以说。

後一卷为《历代名臣奏议》,所采亦复寥寥。

圻以吴人而考吴地水利,应无谬误。

然谓钱塘江出宁波之赭山,不知宁波别有赭山,乃混而为一。

又引《水经》东至馀姚县东入于海,不知姚江源出大菁山,迳宁波入海,并不与浙江通。

圻不加辨正,均未免於疏舛。

△《黄河图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

若曾有《郑开阳杂著》,已著录。

是书所列,上起河源,下迄东海,凡为五图。

而以历代防浚得失,附论於後。

明代自嘉峪关外,即以为绝域,无由西越昆仑。

故所绘河源,仍沿《元史》之误。

至始终力主王献开胶莱河以通海运之说,亦未必可以施行。

黄河湍悍,变态百出,月异而岁不同,区区一卷之图,固未可执为定论也。

△《治河管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潘凤梧撰。

凤梧,桐乡人,贵州籍。

隆庆庚午举人。

是编末有茅一桂跋,称为《安边济运本书》。

盖凤梧别有《边事》一书,合此书而总名之,此则仅存其治河书也。

其书多作歌括,立名诡激,而词意实浅近。

後载聘启之类,尤为芜杂。

△《潞水客谈》·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贞明撰。

贞明字孺东,一曰伯继,贵溪人。

隆庆辛未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

其官工科给事中时,上疏言畿甸水利,大旨开西北之沟洫,以省东南之漕运。

廷议不行。

会以他事外谪太平府知事,不能再疏理前说,乃於通州旅次作此书,设为宾主问答之辞,以尽疏中之义。

前有万历丙子张元忭序,又有俞均重刊序,及王祖嫡题词,末有李世远、王一鹗二书,李桢、米鸿谟二跋,皆盛推之。

然其後贞明复官还朝,再申前请,廷议用其策,即命贞明领之。

迄不能成功而罢。

又《明史·汪应蛟传》载,应蛟巡抚保定时,奏兴畿辅水利,工部尚书杨一魁赞成其事。

神宗报许,後亦卒不能行。

盖持是议者,皆妄冀水利一兴,即北方之粟足供仓储,可以省南方之漕运。

而不知古今异势,南北异宜。

书生纸上之言,固未可概见诸实事也。

△《西渎大河志》·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张光孝撰。

光孝字维训,号左华,自署关中人,不知为何郡县也。

是编志大河源委与决塞修浚之宜,傍及祀典、杂事、艺文,犹属志书之体。

乃复摭入天河星象,龙马卦画,绘图列说,附会支离。

是与水官何涉乎?

△《千金堤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谢廷谅、周孔教、姜宏范同撰。

廷谅字友可,金人。

万历乙未进士,官至顺庆府知府,事迹附见《明史·谢廷瓒传》。

孔教有《中丞疏稿》,已著录。

宏范,临川人,仕履未详。

千金堤在抚州府城东,当汝水之冲,即唐之千金陂,屡有兴废。

万历五年,知府古之贤率属重修,廷谅等因述此志,以纪其事。

凡《形胜》、《沿革》、《经画》、《人物》各一卷,《艺文》四卷,皆一时颂美之词也。

△《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黄克缵撰。

克缵字绍夫,晋江人。

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

是编乃其巡抚山东时所作,分《黄河考略》、《治河左袒》、《三吴水利》诸目。

所载上起祖乙之圯耿,下终万历三十二年苏庄之决,末系以论,陈当时便宜。

其大旨主於顺河之性以疏之,而历陈明代河决,未疏先塞之害。

其引汉武《瓠子歌》,谓汉时河已通淮泗。

又引宋张洎疏,以为《禹贡》九河之外,原引一支南行入淮泗,则未免出於附会也。

△《河漕通考》·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承元撰。

承元,秀水人。

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

上卷论河防,下卷论漕运,皆上溯历代,下迄万历中年。

文颇简洁,而伤於太略。

△《海塘录》·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仇俊卿撰。

俊卿,海盐人。

官国子监博士。

万历十五年,海盐塘溃重修,俊卿因录其图式案牍为此书。

《浙江通志》已采录其大略。

其所纪述,距今一百馀载,亦今昔异宜矣。

△《河渠志》·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吴道南撰。

道南字会甫,崇仁人。

万历己丑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恪。

事迹具《明史》本传。

万历甲午,陈于廷建议修国史,令翰林诸臣分门受事。

道南领修《河渠志》,此即其原稿也。

凡三篇,曰《运河》,曰《黄河》,曰《通惠河》,其馀皆未之及。

按《明史·艺文志》作二卷,则是本己非全帙矣。

前有总序,谓冠以图策,载其领要。

今此书无图,盖传写者失之。

考《元史》以前诸志,皆无图绘,此例盖道南所首创也。

△《泉河史》·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胡瓒撰。

瓒有《禹贡备遗增注》,已著录。

是编《图纪》一卷,《职制》一卷,《泉源》一卷,《河渠》一卷,《职官表》二卷,《泉河派表》一卷,《疆域》、《山川》、《夫役》、《漕艘》、《宫室》、《人物》、《秩祀》、《叙传》各一卷。

乃瓒分司南旺时,据《河志》、《闸河考》、《泉河志》诸书删辑而作。

於河湖闸坝堤防潴泄之道,载之颇悉,特体例冗杂,尚有待於後人之润色耳。

末附《泉河大事记》一卷,用编年体以总括全书,大略亦近复赘。

又《泉源志》後有天启二年主事薛玉衡新开泉名二十七处,则後人所续入也。

△《皇都水利》·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袁黄撰。

黄号了凡,嘉善人。

万历丙辰进士,官兵部主事。

是编历考北直隶河渠,意在兴修水利。

末载畿内田制、开田赏功、沿海开田诸论,大旨颇与徐贞明《潞水客谈》相近。

黄尝任宝坻令,县赋繁重,具疏乞减,故於畿辅利弊尤所究心。

卷首题“前进士袁黄,”撰旁注云“了凡杂著”,亦疑非完帙也。

△《南河志》·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朱国盛撰。

国盛字敬韬,华亭人。

万历庚戌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理侍郎事。

天启五年,国盛以工部郎中管理南河,创为此志。

自《敕谕》至《公移》凡三十三门,於黄、淮诸水疏治事宜,颇为详析。

前有自作序例一首,又有李思诚、徐标二序,後有彭期生跋。

思诚,扬州人。

标与期生皆继国盛董斯役者也。

△《常熟水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薛尚质撰。

尚质,常熟人。

以白茅、许浦、福山三浦为常熟宣泄所赖,故作此以明其利害。

前有自序,言考当代名臣奏议,及唐宋诸贤成说,可以行於今者,凡若干条。

为之赞论,以备於左。

复著《水利论》一篇,《杂论》十条,以厕於末。

此本为曹溶《学海类编》所载,仅有《水利论》及《杂论》,而无所谓名臣奏议及唐宋成说者,盖删其前半,非完书矣。

△《黄运两河考议》·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总论》一篇,次以历代治河之事编年纪载,始唐尧,迄明熹宗。

其大旨欲复九河故道,引全河北趋以归海。

所谓纸上空谈,不达时变,与欲复井田封建同一迂谬耳。

△《河纪》·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

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

是书纪黄河迁徙始末,兼及畿辅水利。

大旨为筹画漕运而作也。

△《具区志》·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翁澍撰。

澍字季霖,吴县人。

是书以明蔡羽《太湖志》、王鏊《震泽编》为本,参酌增损,续成此书。

於濒湖港渎,区画独详。

△《北河续记》·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阎廷谟撰。

廷谟,孟津人。

顺治丙戌进士,以工部主事督理河工。

是编因谢在杭旧志而修之,又附录古迹、艺文於其後。

廷谟自序,谓“删其不宜於今而增其正行於今者”,故所纪形势颇详。

然正行於今者增之是也,其不宜於今者亦当存以备考证,乃协志乘之体。

一概刊除,非通论也。

△《河防刍议》·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崔维雅撰。

维雅,新安人。

顺治丙戌举人,初任仪封县知县,升淮安府同知,调开封府南河同知。

即以防河功,授宁波府知府。

因总河王光裕请,再迁管河道佥事,官至布政使。

其成是书,则为江苏按察使司时也。

其治河有七法。

曰引河,曰遥堤,曰月堤,曰缕堤,曰格堤,曰护埽,曰截坝。

前明潘季驯《河防一览》,详於堤坝之说,而不言引河。

维雅独申引河之说,盖当河流悍激之地,不得不浚此以杀其势耳。

其书前为总图,後为分图。

总图所以审其形势,而分图所以定其工程。

图各有说,所以明其致治之原。

维雅身历河工二十馀年,著为此书,其意见与靳辅颇不相合。

康熙二十一年河决萧家渡,维雅因上疏条奏河务,斥辅所筑减水坝为不可用,请变前法而更张之。

上特遣大臣履勘,复召辅与维雅廷辨。

辅指列情形,具陈维雅剿袭之谬。

维雅无以对,卒从辅议,而河患以息。

是其说亦多出於一偏之见,不可据为定论也。

△《新刘河志》·一卷、《娄江志》·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士琏撰。

士琏字殷重,太仓州人。

先是,顺治十二年,娄江塞,水无所归。

太仓知州白登明,开凿朱泾旧迹而水以安。

州人名之曰新刘河,以娄江旧名刘河也。

士琏实佐是役,故辑其始末,为志一卷。

康熙辛亥,再浚刘河之淤,仍以士琏任其事。

工既竣,乃复辑《娄江志》二卷。

上卷叙新续,下卷考旧迹,而以郏、郏侨诸人治水之书附焉。

《新刘河志》其稿本出登明,士琏重辑之,《娄江志》则士琏所自辑。

以其循登明之法而成功,故亦题曰“登明定”,示不忘所自也。

前有王瑞国、郁禾序,皆称为《吴中开江书》,盖当时二书合刊,总题此名耳。

△《山东全河备考》·四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国朝叶方恒撰,方恒字学亭,昆山人。

顺治戊戌进士,官至山东济宁道。

是编即其督理山东河道时所辑,专言漕河之在山东者。

首《图志》,次《河渠》,次《职制》,次《人文》。

大致采掇明王恕《漕河通志》、王琼《漕河图志》、车玺《漕河总考》诸书,而稍参以近时之形势。

△《明代河渠考》·(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万斯同撰。

斯同有《庙制图考》,已著录。

是书采取有明列朝实录,凡事之涉於河渠者,悉案年编次。

天启四年以後,则杂取邸抄野史以足成之。

视史志所载稍详,然颇伤冗杂。

考斯同尝预修《明史》,此本疑即其摘录旧闻,备修志之用者,後人取其残稿录存之也。

又两江总督所采进,亦有此书,题曰《明实录河渠考》。

所载止於万历四十八年,知当时随笔抄录,本未成书。

後来传写其稿者,各据所见之本,故多寡互异,并书名亦小不同矣。

△《今水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羲撰。

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

是书前列诸水之名,共为一表,皆以入海者为主,而来会者以次附之,如汴入河、须郑入汴、京入郑、索入京之类。

自下流记其委也,後各自为说,分南北二条,皆以发源者为主,而所受之水以次附之。

如卫河出辉县苏门山,迳卫辉府北,东流淇水来注之,又过县内黄界,漳水入焉之类,自上流记其源也。

其所说诸水,用今道不用故道,用今地名不用古地名,创例本皆有法。

而表不用旁行斜上之体,但直下书之,某入海,某入某,某又入某,颇不便检寻。

又渭入河,漳、清、、泾、沮入渭,洛入河,、涧、伊入洛之类,皆分条。

淇、漳、汶、滹、桑入卫,清入淇,沙、易入滹,温、义入易,洋入桑之类,又合条,则排纂未善也。

其书作於明末,西嘉峪,东山海,北喜峰,古北居庸,皆不能逾越一步。

宗羲生於馀姚,又未亲历北方,故河源尚剽《元史》之说,而滦河之类亦沿《明一统志》之旧。

松花、黑龙、鸭绿、混同诸江,尤传闻仿佛,不尽可据。

我朝幅员广博,古所称绝域,皆入版图,得以验传闻之真妄。

《钦定西域图志》、《河源纪略》诸书,勘验精详,昭示万代。

儒生一隅之见,付之覆瓿可矣。

△《明江南治水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陈士钅广撰。

士钅广号宿峰,秀水人。

康熙初以贡生阁试,授主事。

是书大旨主於广浚分支,共受三江之水;多为尾闾,以杀震泽之怒。

故所录惟以夏原吉议三条为主,而况锺、李克嗣、吕光、海瑞、许应逵五事附焉,非尽录明一代治水之政也。

△《湘湖水利志》·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

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

萧山湘湖为一邑水利所资,宋熙宁间县民殷庆倡议建塘而未行。

至杨时为县令,始举其役。

而明尚书魏骥修筑之後,为豪民所亻占,御史何舜宾又以死争复之。

舜宾之婿佥事富玄因作《萧山水利志》,岁久残阙。

奇龄因其旧本,补辑是编。

前二卷详述湘湖沿革条约,第三卷则附录诸湖,而终以湘湖历代禁罚旧例。

其大旨以杜侵亻占为本。

△《东南水利》·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恺曾撰。

恺曾,归安人,康熙壬戌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是书前四卷录康熙以来太湖、刘河、白茆、孟河诸处兴修开浚奏议公牍,第五卷录折解、缓征、议赈、兵粮、关税诸奏议。

其目录内自注有曰:“是卷内有无关水利,因当事大臣仰体主恩,曲为生民请命,俾安乐利,故载入。”

盖因水利而附录者也。

第六卷、七卷皆前代水利沿革,於郡城修筑之外,亦附录赋额、田税、均粮、盐口诸事,盖亦留心於民事者。

然志乘皆已具载,此为赘出矣。

△《治水要议》·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孙宗彝撰。

宗彝有《易宗集注》,已著录。

此书载曹溶《学海类编》中。

其议治河之法,以筑归仁堤、疏周家桥为主。

盖亦执一偏之见,未可坐论起行也。

△《太湖备考》·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友理撰。

友理字玉相,吴县人。

是书卷首为巡幸图说。

卷一总志太湖。

卷二为沿湖水口、滨湖山。

卷三为水治、水议。

卷四为兵防、湖防、论说、记兵、职官。

卷五为湖中山泉、港渎、都图、田赋。

卷六为坊表、祠庙、寺观、古迹、风俗、物产。

卷七为选举、乡饮。

卷八为人物。

卷九为列女。

卷十、十一为诗。

卷十二、十三为文。

卷十四为书目、灾异。

卷十五为补遗。

卷十六为杂记。

大旨为明人《太湖志》、《震泽编》皆详於湖中而略於湖外,以所重在名胜,而水利、兵防不及悉,故以此书补所阙云。

△《萧山水利书初集》·二卷、《续集》·一卷、《三集》·三卷、《附集》·一卷(浙江江启淑家藏本)

《初集》,明富玄编,国朝来鸿雯重订。

《续集》、《三集》皆国朝张文瑞编。

《附集》,文瑞之子学懋所编。

萧山水利,以湘湖为最溥。

明初,其邑人御史何舜宾尝以清理亻占田被祸。

玄为舜宾婿,因取章懋、魏骥所辑《水利事迹》,合梓以行,以备考验。

康熙五十八年,有私决湘湖者,水利几废。

鸿雯据旧本重加订正,文瑞又旁搜黄震《万柳堂记》等文十二篇,为《续集》,并刊行之。

雍正十三年,文瑞又以旧作《西江塘》、《湘湖纪事稿》二帙辑为《三集》。

其《附集》则《萧山水利》十条,即明绍兴知府贾应璧所撰《图说》之旧本也。

△《治河前策》·二卷、《後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冯祚泰撰。

祚泰字粹中,滁州人。

乾隆壬申举人。

是编乃其肄业中山书院所作。

分《前策》、《後策》二集。

《前策》三十篇,皆详述《禹贡》水道及历代迁徙之迹,而评其得失。

《後策》十一篇,皆条析现在利病。

《前策》大旨主复北派放河,使东入海,自不病会通。

《後策》大旨主闭南崖减水坝,不引浊沙入湖,添建北崖减水坝,另辟海口以泄其泛涨。

△《水鉴》·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郭起元撰。

起元,闽县人。

历官盱眙县知县,迁泗州知州、宿虹同知。

皆积水为患之区,因即所见闻,勒为一编。

凡《论》十四篇,《说》四十四篇,《策》六篇,《考》四篇。

刻於乾隆癸酉。

其论淮徐一路,皆身所阅历之言。

其他如江南、浙江、湖北、山东诸水,则亦传闻之论。

至於《黄河源流》一篇,仍袭元人旧说,尤未得其真也。

△《安澜文献》·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沈光曾撰。

光曾,秀水人。

官高邮州知州。

是编辑前明及国朝修治南河大要,分为四篇。

一曰《分黄》,二曰《导淮》,三曰《利运》,四曰《全下》。

以皆录前人奏议之词,故名曰《文献》。

其大旨在於刘老涧多设滚坝,疏通沭河。

以六塘清水道之,使疾趋入海,以治河。

於张福口、裴家塘等处浚引河,使洪泽之水尽出梯关,以治淮。

又绘图冠於卷首。

末有乾隆十年重刻《书後》一篇,乃其病中所作。

谓潘季驯称河不两行,乃氵加河未创、中河未开以前,以黄河为运道,故有是说。

今则运道自清河、桃源以上,已无藉於黄河,自宜随时筹画。

又称惟别穿一渠之说,必不可行。

穿则河水横经,运道挟之而走,实有可虞。

黄坝新河之陈迹足鉴云。

──右“地理类”河渠之属,五十二部、二百四十五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北边备对》·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程大昌撰。

大昌有《易原》,已著录。

是书前有大昌自序,称“淳熙二年因进讲《禹贡》,孝宗问以塞外山川,未能详对。

绍熙中,奉祠家居,乃补撰此书。

以缘起於讲筵顾问,故仍以《备对》为名”。

凡二十一则,皆摭史传旧文,无所考正。

△《江东地利论》·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武撰。

武始末未详。

所论凡十篇,首论东南北古昔为最盛;次论南北胜负之势;次论东南地势在江、淮;次论西南地势在巴、蜀;次论合淝、濡须攻守之要冲;次论襄汉、荆南上流之重镇;次论襄阳为江陵捍蔽;次论寿春为江东捍蔽;次论西临关陇,东瞰青、齐,以取中原;次论中外盛衰在於天时。

大抵亦与《江东十鉴》相表里,盖宋南渡後人人能为是言也。

△《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陈克、吴若同撰。

考《宋史·吕祉传》,祉知建康,与吴若等共议,作此书上行在。

大略谓立国东南,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盖专为南宋立言者也。

此本刊於明崇祯间,前有祉《进书缴状》一篇,称吴若为本府通判,盖其幕属云。

△《边防控扼形势图论》·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江默撰。

默始末未详。

其《进书状》有云:“臣效官极边四载,考究今古地名形胜,撰列《边防控扼形势图》并《论》二十四首,缮写成册。

皆是今日边防急务。

不如此行,则淮西不可守,无淮西则长江不可恃。

昔三国吴无淮西,亦守巢湖,不敢退守长江。

以长江千里,不可胜守,而巢湖两岸阻山,中间阻水,易守故也。

今日有两淮,何为退守池州、江州,弃巢湖之险哉!”其论亦剀切,然不论攻而论守,其作於和议之後欤?

△《东关图》·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闻人诠辑。

诠有《南畿志》,已著录。

是编乃嘉靖壬辰诠为监察御史时巡视山海等关,以荏任例取地图,而绘画不免劳费,乃取平原张禄旧时所绘诸图,重加校正,刊以备阅。

所载关塞二百一十有二,纪其道里远近,形势险易,颇详。

诠即刊刻《旧唐书》者。

《旧唐书》明代几佚,其得重见於世者,实诠之力。

较方从哲官内阁时窃谢承《後汉书》以出,匿不示人,遂致天地之间,不复得见是书者,其用心之广隘,相去远矣。

△《修攘通考》·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何钅堂编。

钅堂有《括苍汇纪》,已著录。

此编以伪苏轼《地理指掌图》,与桂萼《明舆地图》、许论《九边图》三书合而刊之。

别立此名,更无一字之论著。

恐钅堂之陋未必至是,或坊贾所托欤?

△《九边考》·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魏焕编。

焕字东洲,长沙人。

嘉靖乙丑进士,官兵部职方司主事。

是书作於嘉靖辛丑。

第一卷为《镇戍经略》,以下分九边为九卷,而各边之中,又分《疆域》、《保障》、《责任》、《军马》、《钱粮》诸目。

所采多奏章案牍,大抵纸上之谈也。

△《海防图论》·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

若曾有《郑开阳杂著》,已著录。

是图乃若曾与唐顺之所共定,凡十二幅。

其式以海居上,地居下,乃画家远近之法,若曾具为之辨。

胡宗宪所题为《海防一览》者,即此书也。

其书成於《万里海防图》之先,盖草创未详之本。

後其六世孙定远刊《海运图说》、《黄河图议》等编,复并是书刻之云。

△《万里海防图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郑若曾撰。

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後,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

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馀里。

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

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於西北,此独详於东南”云。

△《江防图考》·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郑若曾撰。

若曾既图海防,复为此书。

起九江至金山卫,凡为图十有九。

後备论沿江守御兵弁之数,及所当修补增置之法。

△《江防考》·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吴时来撰,王篆增补。

时来,仙居人。

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谥文恪。

篆,夷陵人。

嘉靖壬戌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隆庆二年,时来以南京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创为此考。

六年,篆奉命继其任,以时来书度之,形势微有不同。

因仍其体例,增损重订。

盖明代以南京为根本重地,专设操江都御史,与勋臣一人同领其事。

所辖水操军以万计,上自九江,下抵苏、松、通、泰,缓急咸责成之。

是考於形胜、营制、官兵、沿革颇为详备。

盖当时积习废弛,其立法特密云。

△《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范涞撰。

涞字原易,休宁人。

万历甲戌进士,官至福建右布政使。

自嘉靖中倭寇犯两浙,沿海郡县,被害最深。

故守土者以海防为首务。

胡宗宪作《筹海图编》後,续之者有《海防考》、《海防类考》诸书,而沿革不常,每有阙略。

万历二十九年,涞官海道副使,因取诸书复加增广,故名曰《续编》。

前有史继辰序,并《类考》旧序二首。

凡四图,四十一目,於兵卫、巡防、饷额各事宜,颇为详备。

惟多录案牍之文,未免时伤冗漫耳。

《江南通志》列涞於《儒林传》中,载所著有《休宁理学先贤传》、《范子咙言》、《阳文集》,独不及此书。

盖自宋以来,儒者例以性命为精言,以事功为霸术,至於兵事,尤所恶言。

殆作志者恐妨涞醇儒之名,故讳此书欤?然古之圣贤,学期实用,未尝日日画《太极图》也。

△《温处海防图略》·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蔡逢时撰。

逢时字应期,宣城人。

万历庚辰进士,官温处兵备副使。

温处为两浙海疆门户,明季倭寇出没,号曰要冲。

逢时此书,作於万历二十四年。

皆据当时文移、册籍编次成帙,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

共为图四,子目四十有三。

△《筹海重编》·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邓锺撰。

锺字道鸣,晋江人。

万历二十年,倭大入朝鲜,海上传警。

总督萧彦命锺取昆山郑若曾《筹海图编》,删其繁冗,重辑成书。

冠以各处海图,次记奉使朝贡之事。

又分案沿海诸省,记其兵防制变各事宜,而以经略诸条终之。

於前代旧事,亦间有引证。

前有彦序一篇,极称胡宗宪功,亦当时公论也。

△《海防图论》·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载惟江南、浙江、山东、辽东,而福建、直隶诸省沿海之地,并无图说。

疑其有阙佚也。

△《陕西镇考》·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略记陕西诸镇城堡之属,大抵从王圻《续文献通考·边防门》中录出。

盖明人所为也。

△《海防述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国朝杜臻撰。

臻有《闽粤巡视纪略》,已著录。

是书胪列沿海险要形势,及往来策应诸地,於诸洋列戍哨探事宜,亦并及之。

案,臻於康熙二十二年奉诏偕内阁学士石柱往闽、粤定疆理,兹书盖即其时所著也。

△《延绥镇志》·六卷(内府藏本)

国朝谭吉璁撰。

吉璁,字舟石,嘉兴人。

由内阁中书官至登州府知府。

明时以延绥为重镇,设重兵以防河套。

本朝顺治初年,罢延绥巡抚不设,而延绥镇尚仍旧名。

康熙十二年,吉璁以延安府同知分驻榆林城,乃因明巡抚涂宗旧本,重修此志。

自《图谱》至《艺文》,凡分十二类。

所载皆明代边防之事。

△《蛮司合志》·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

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

是编皆纪明代土司始末。

凡湖广一卷,贵州二卷,四川四卷,南四卷,两广四卷。

亦其修史所馀之稿也。

△《江防总论》·一卷、《海防总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姜宸英撰。

宸英字西溟,慈人。

康熙丁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己卯充顺天乡试副考官,为正考官修撰李蟠所累,逮问。

蟠遣戍,宸英卒於狱。

是二书载曹溶《学海类编》中。

各冠《总论》於前,而条系其形势之略於後,题曰《附录》。

案《江防论》末称:“依海道所经,自广东西路始,福建、浙江、江南、登莱、天津卫、辽阳,以次及之。”

又括海南所经各省郡县,自为一卷,与论後所附录全不相应。

又称“其沿海山河,寇宗入犯分合,日本舆地,皆有图”。

今亦无图。

知曹溶删节其文,非宸英之原帙也。

△《秦边纪略》·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

书中首卷“河州条”注,内有“西夷部落三十有奇,康熙十四年围卫城一月,康熙二十二年又犯卫地”之语。

又四卷《近疆西夷传》内载,康熙二十四年,祝囊同科尔坤十八部由古北口入觐事,则此书为康熙间人所作。

首载河州及西宁、庄浪、凉州、甘州、肃州、靖远、宁夏、延绥等卫形势要害;次载西宁等卫南北边堡;次载西宁等卫近疆及河套;次载外疆、近疆西夷传,河套部落蒙古四十八部落考略,西域土地人物略。

其论边鄙疆域,及防守攻剿情形,一一详悉。

盖国家初定西陲,中间遘王辅臣之叛,与滇、黔相煽。

方用兵於内地,故近边诸部,往往窥窃。

後乃以次削平,驯为臣仆。

此书所述,皆是时之形势。

方今圣武远扬,天山南北二万馀里,皆置郡开屯,归我疆宇。

昔之所谓险要者,今皆在户闼之间;昔之所谓强梁者,今皆隶赋役之籍。

此书所述,皆无所用之。

然在当时,则可谓留心边政者矣。

至北边四十八部源委弗详,且非秦地。

其西域道里以驿程考之,亦皆在茫昧之间。

盖一时得之传闻,附录卷末,均不足为典要。

存而不论可矣。

──右“地理类”边防之属,二十一部、八十三卷,皆附《存目》。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河源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元潘昂霄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类存目四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