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许衡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经部四○易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四·经部四○易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四·经部四○易类四

△《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许衡撰。

衡字平仲,河内人。

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谥文正。

事迹具《元史》本传。

其书论六爻之德位,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

而又类聚各卦画之居於六位者,分别观之。

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

孔子《彖、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

衡所发明,盖本斯旨。

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

通志堂刊《九经解》,遂从旧本收入,而何焯《校正九经解目录》,以为即元李简之书。

今考简所撰《学易记》,其书具在,未尝与此书相复。

且《永乐大典》所载,亦作许衡,则非简书明甚。

焯之所校,不知何以云然也。

△《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内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

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婺源人。

景定甲子领乡荐,试礼部不第,教授乡里以终。

事迹具《元史·儒学传》。

是编以朱子《本义》为宗,取《文集》、《语录》之及於《易》者附之,谓之《附录》。

取诸儒《易》说之合於《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

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为断。

《元史》称其受《易》源流出於朱子,殆以《启蒙翼传》及是书欤?陈栎称一桂此书,於杨万里《易传》无半字及之。

今检其所引,栎说信然。

盖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於授受源流辨别尤甚。

万里《易传》虽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

故虽尝荐朱子、拒韩胄,而庆元党禁独不列名。

一桂盖以词人摈之,未必尽以其书也。

△《易学启蒙翼传》·四卷(内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

一桂之父方平,尝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推阐而辨明之,故曰《翼传》。

《自序》称去朱子才百馀年,而承学渐失。

如图书已厘正矣,复仍刘牧之谬者有之。

卜筮之数灼如丹青矣,复祖尚玄旨者又有之。

因於《本义附录纂疏》外,复辑为是书。

凡为《内篇》者三:一曰《举要》,以发辞变象占之义。

二曰《明筮》,以考史传卜筮卦占之法。

三曰《辨疑》,以辨《河图》、《洛书》之同异。

皆发明朱子之说者也。

为《外篇》者一,则《易纬候》诸书以及京房《飞候》、焦赣《易林》、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以至邵子《皇极经世》诸法,亦附录其概。

以其皆《易》之支流,故别之曰“外”。

大致与其父之书互相出入,而方平主於明本旨,一桂主於辨异学,故体例各殊焉。

△《易纂言》·十卷(内府藏本)

元吴澄撰。

澄字幼清,号草庐,崇仁人。

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

入元以荐擢翰林应奉文字,官至翰林学士。

卒谥文正。

事迹具《元史》本传。

是书用吕祖谦古《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

《十翼》亦各分章数。

其训解各附句下,音释考证则《经》附每卦之末,《传》附每章之末。

间有文义相因即附辨於句下者,偶一二见,非通例也。

澄於诸经,好臆为点窜。

惟此书所改则有根据者为多。

如《师卦》“丈人吉”改“大人吉”,据崔憬所引《子夏传》。

《比卦》“比之匪人”下增“凶”字,据王肃本。

《小畜卦》,“舆说辐”改“舆说复”,据许慎《说文》,“尚德载”,改“尚得载”,据京房、虞翻、子夏本。

《泰卦》“包荒”改“包┅”,据《说文》及虞翻本。

《大畜卦》“曰闲舆卫”改“日闲舆卫”,从郑玄、虞翻、陆希声本。

《萃卦》“萃亨”,删“亨”字,从马融、郑玄、虞翻、陆绩本。

《困卦》“劓刖”改“О”,据荀爽、王肃、陆绩本。

《鼎卦》“其形渥”改“其刑屋刂”,据郑玄本。

《比彖》“比吉也”,删“也”字,据王昭素本。

《贲彖》补“刚柔交错”四字,据王弼注。

《震彖》“惊远而惧迩也”下补“不丧匕鬯”四字,据王昭素所引徐氏本。

《渐彖》“女归吉也”改“女归吉,利贞”,据王肃本。

《坤象》“履霜坚冰”,改“初六履霜”,据《魏志》。

《坎象》“樽酒簋贰”删“贰”字,据陆德明《释文》。

(案澄注明言旧本有“贰”字,陆氏《释文》无之。

今世所行张弧、陆希声本皆同,是传文已删去“贰”字。

徐氏通志堂本乃刂补刊板增入“贰”字,是顾湄等校正之时以不误为误也,谨附订於此。

)《系辞上传》“系辞焉而明吉凶”下补“悔吝”二字,据虞翻本。

《系辞下传》“何以守位曰仁”改“何以守位曰人”,据王肃本。

“耒耨之利”改“耒耜之利”,据王昭素本。

“以济不通”下删“致远以利天下”六字,据陆德明《释文》。

《序卦传》“故受之以履”下补“履者,礼也”四字,据韩康伯本。

皆援引古义,具有源流,不比师心变乱。

其馀亦多依傍胡瑗、程子、朱子诸说,澄所自为改正者,不过数条而已。

惟以《系辞传》中说《上、下经》十六卦十八爻之文定为错简,移置於《文言传》中,则悍然臆断,不可以为训矣。

然其解释经义,词简理明,融贯旧闻,亦颇赅洽,在元人说《易》诸家,固终为巨擘焉。

△《易纂言外翼》·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吴澄撰。

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

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

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

《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

此书则传本渐罕,近遂散佚无存。

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昆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

今惟《永乐大典》尚分载各韵之下。

考澄所作《小序》,原书盖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以八经卦之纯体合体者为经,六十四卦之杂体者为纬,乃《上、下经》篇之所由分。

二曰《卦对》,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对。

三曰《卦变》,言奇偶复生奇偶,其用无穷。

四曰《卦主》,因《无妄》传而推之,以明一经之义。

五曰《变卦》,言刚柔交相变,而一卦可为六十四卦。

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复具二卦,以为一卦。

七曰《象例》,凡经之取象皆类聚之,以观其通。

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贞、吉凶、无咎,其义皆本於天道。

九曰《辞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备,而可以互见者。

十曰《变例》,言揲蓍四营十八变之法。

十一曰《易原》,明《河图》、《洛书》、《先後天图》。

十二曰《易流》,备举扬雄以下拟《易》之书。

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

然其馀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

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

澄为《纂言》,一决於象。

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

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

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

《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

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

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

△《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内府藏本)

元保八撰。

保八字普,色目人,居於洛阳。

是书前有《进太子笺》,结衔称“太中大夫前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

又有任士林《序》,称“贰卿宝公”。

不知其终於何官也。

《笺》末不题年月。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旧有方回、牟二《序》。

按回、皆宋末旧人,则保八为元初人矣。

是书原分三种,统名《易体用》,本程子之说,即卦体以阐卦用也。

朱彝尊《经义考》载:“《易原奥义》一卷,存。

《周易原旨》六卷,存。

《周易尚占》三卷,佚。”

考陈继《儒汇秘笈》中有《周易尚占》三卷,书名与卷数并符。

书前又有大德丁未保八《序》,人名亦合。

然《序》称为莹蟾子李清庵撰,不云保八自作。

其书乃用钱代蓍之法,以六爻配十二时、五行、六亲、六神,合月建日辰以断吉凶,亦非尚占之本义。

《序》文鄙陋,尤不类读书人语。

盖方技家传有是书,与保八佚书,其名偶合。

明人喜作伪本,遂撰保八《序》文以影附之。

不知保八说《易》,并根柢宋儒,阐发义理,无一字涉京、焦谶纬之说,其肯以此书当古占法哉?今辨明其妄,别存目於“术数类”中,而保八原书则仍以所存二种著录,庶阙而真,犹胜於全而伪焉。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三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赵采撰。

采字德亮,号隆斋,潼川人。

其书用注疏本,节录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之说,益以《语录》诸书,列之於前,而各以己说附於後,所谓“折衷”也。

所注仅《上、下经》,殆以程子所传不及《系辞》以下欤?前有采《自序》,称“有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

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

《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

虽《本义》专主卜筮,然於门人问答又以为《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

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

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溯而上之”云云。

故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於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

顾炎武《日知录》谓:“割裂《本义》以入程《传》,始於胡广之修《大全》。”

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义》,采又因之,则其来有渐矣。

炎武专责胡广,殆未见二书欤?

△《周易衍义》·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胡震撰。

震自署曰“庐山深溪”,又题“将仕佐郎南康路儒学致仕教授”。

书前有《自序》,作於大德乙巳,盖成宗九年也。

又有其子光大识语,称几成书而下世。

後十年,始克纂集成编。

则其书实成於光大之手矣。

书中於《乾》、《坤》二卦卦辞下接《彖传》,继以释《彖》之《文言》,次《大象》,次《爻辞》下,接《小象》,继以释爻之《文言》,又置《杂卦》於《序卦》之前,序次颇为颠倒。

昔李过作《西溪易说》,改《乾》、《坤》二卦《经》文次第,割裂《文言》分附卦爻,胡一桂讥其“混乱古经”,此书实同其病。

前後脱简,亦不一而足。

或传写者失其原次,故错紊若此欤?其於《经》文训诂,大都皆举史事以发明之,不免太涉泛滥,非说经家谨严之体。

然议论尚为平正,所引诸儒之解,亦颇详核,多可以备参考。

视言理而空谈玄妙,言数而漫衍奇耦者,犹为此善於彼焉。

△《易学滥觞》·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黄泽撰。

泽字楚望,资州人,家於九江。

大德中尝为景星书院山长,又为东湖书院山长,年逾八十乃终。

故赵氵方生於元末,犹及师事之,其《易》与《春秋》之学皆受之於泽者也。

泽垂老之时,欲注《易》、《春秋》二经,恐不能就,故作此书及《春秋指要》发其大凡。

卷首有延七年吴澄《题辞》。

据其所言,二书盖合为一帙。

今《春秋指要》亦无传本,惟此书仅存。

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注曰:“已佚”,则彝尊亦未及见,知为稀遘之本矣。

其说《易》以明象为本,其明象则以《序卦》为本,其占法则以《左传》为主。

大旨谓王弼之废象数,遁於玄虚。

汉儒之用象数,亦失於繁碎。

故折中以酌其平。

其中历陈《易》学不能复古者,一曰《易》之名义,一曰重卦之义,一曰逆顺之义,一曰卦名之义,一曰卦变之义,一曰卦名,一曰《易》数之原,一曰《易》之辞义,一曰《易》之占辞,一曰蓍法,一曰占法,一曰序卦,一曰脱误疑字,凡十三事。

持论皆有根据。

虽未能勒为全书,而发明古义,体例分明,已括全书之宗要。

因其说而推演之,亦足为说《易》之圭臬矣。

△《大易缉说》·十卷(内府藏本)

元王申子撰。

申子字巽卿,邛州人。

其始末未详。

据卷首载田泽《刊书始末》,惟称其“皇庆二年行省付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又称其寓居慈利州天门山,垂三十年始成《春秋类传》及此书。

泽为申送行省、咨都省移翰林国史院勘定,令本处儒学印造而已。

其说《春秋》,主有贬无褒之说,今未之见。

其说《易》则力主数学,而持论与先儒迥异。

大旨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後天卦,而於陈抟、邵子、程子、朱子之说一概辨其有误。

於古来说《易》七百馀家中,惟取六家。

一《河图洛书》,二伏羲,三文王,四周公,五孔子,六周子《太极图》也。

其自命未免太高,不足为据。

同时有玉井阳氏者(案阳氏佚其名字,惟其姓见申子此书中,字为阴阳之阳,盖宋阳枋之族也。

朱彝尊《经义考》作杨氏,误。

谨附订於此),受《易》於朱子门人渊,已传五世,著《易说》二卷以驳之。

申子又一一辨答,其大端具见於书中。

盖万事不出乎奇偶,故图书之学,纵横反覆,皆可以通。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耳。

然考申子之缴绕图书者,仅前二卷。

至於三卷以後,诠解经文,仍以词变象占比应乘承为说,绝不生义於图书。

其言转平正切实,多有发明。

然则又何必绘图作解,纟丽纟丽然千万言乎?读是书者,取其诂经之语,而置其经外之旁文可也。

所解惟《上、下经》为详,《系辞》稍略,《说卦》、《杂卦》尤略,《序卦》一传则排斥非孔子之言,但录其文而无一语之诠释。

盖自李清臣、朱翌、叶适以来,即有是说,不始於申子。

其论《易》中错简、脱简、羡文凡二十有四,但注某某当作某某,而不改《经》文,亦尚有郑氏注书之遗意,与王柏诸人毅然点窜者异焉。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元胡炳文撰。

炳文字仲虎,号峰,婺源人。

尝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再调兰溪州学正,不赴。

《元史·儒学传》附载其父一桂传中。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所谓“笃志朱子之学”者也。

是书据朱子《本义》、折衷是正,复采诸家《易》解,互相发明。

《序》题延丙辰,盖仁宗之三年。

初名《精义》,後病其繁冗,删而约之,改名《通释》。

所著《峰集中》有《与吴澄书》曰“《本义通释》,郭文卿守浮梁时为刊其半,出之太早,今悔之无及也。

刊本今以呈似,中有谬戾,阁下削之绳之,幸甚”云云。

考炳文生於宋理宗淳十年,其与澄书时称年七十,则当在延七年庚申,在作《序》之後三年。

其所悔者改正与否,则不可考矣。

王懋《白田杂著》曰:“今刻峰《本义通释》上下经解极详,以《大全》本考之,增多者十之三四。

《彖传》以後,语皆与《大全》同,无增多者。

疑《通释》自《彖传》後已失去,後人钞集《大全》所载以续之耳。”

又《大全序例》,谓“胡氏《通释》既辄变古《易》,又於今《易》不免离析先後。

考今刻乃一依古《易》,此不可晓,或者今刻非原本欤”云云。

案此本前有明潘旦《序》,称书经兵燹,多至亡佚。

其九世孙珙及弟募遗书,得《上、下经》而阙《十翼》,乃复汇诸集中以补之。

然则今本十翼乃珙、所裒录,非炳文之旧。

懋盖未见旦《序》,故有此疑。

惟《大全》称炳文辄变古《易》,又离析今文之先後,则《彖传》、《象传》必附经文之中,何以解传者佚而解经者不佚,又何以珙、所得旧本《上、下经》文然完具而不参以《彖传》、《象传》,此则诚不可晓。

然《大全》为胡广等庞杂割裂之书,所言亦不尽可据也。

△《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熊良辅撰。

良辅字任重,号梅边,南昌人。

延四年尝领乡荐,其仕履未详,是书前有良辅《自序》,称“丁巳以《易》贡,同志信其僭说,闵其久勤,出工费锓梓。”

丁巳即延四年。

元举乡试始於延甲寅,是科其第二举也。

考《元史·选举志》,是时条制,汉人、南人试经疑二道、经义一道,《易》用程氏、朱氏,而亦兼用古注疏。

不似明代之制,惟限以程朱,後并祧程而专尊朱。

故其书大旨虽主於羽翼《本义》,而与《本义》异者亦颇多也。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良辅是书外有《易传集疏》,不传。

考《易传集疏》,元熊凯撰。

《江西通志》载:“凯字舜夫,南昌人,以明经开塾四十年,时称遥溪先生,同邑熊良辅受业焉。”

良辅《序》中亦称受《易》於遥溪熊氏,与《通志》合。

截然两人、两书。

虞稷以同姓、同里、同时,遂误合为一耳。

△《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内府藏本)

元张理撰。

理字仲纯,清江人。

延中官福建儒学提举。

是书上卷《太极图》,即周子之图。

其《八卦方位图》,则本乎《说卦》。

又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参天两地》及《大衍五十五数》诸图,又有《仰观俯察》、《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诸图,而皆溯源於河洛。

中卷《天地数》、《万物数》二图,仍即大衍策数。

又有《元会运数》、《乾坤大父母》、《复后小父母》、《八卦生六十四卦》、《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有《反对变与不变》诸卦图。

以下则六十四卦之图,分见於中、下二卷,而参伍错综,《序卦》、《杂卦》亦皆为之图。

盖纯主陈抟先天之学,朱子所谓“《易》外别传”者也。

其书初少传本,《通志堂经解》刻本与刘牧之书均从《道藏》录出。

诸家著录,卷帙亦复不同。

朱睦挈《授经图》载理之书有《周易图》三卷、《易象数钩深图》六卷、《易象图说》六卷。

焦《经籍志》书目与《授经图》同而《钩深图》则作三卷。

朱彝尊《经义考》止载《易象图说》六卷,而不载此书之名。

盖由未见其本,但据书目传钞,故辗转岐误。

白霁《道藏目录》以《易数钩隐图》与理此书并属之刘牧,亦由但据标题缮录,未及核作者之异同。

今以徐氏刻本定著三卷,并详考舛异之故,以祛来者之疑焉。

△《学易记》·九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李简撰。

简里贯未详。

《自序》称“巳未岁承乏ヘ泰安”,巳未为延六年,盖仁宗时也。

其书所采自子夏《易传》以逮张特立、刘肃之说,凡六十四家,一一各标姓氏。

其集数人之说为一条者,亦注曰兼采某某。

其不注者则简之新义矣。

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

《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家《易》解节取之。

张与王意在省文,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後来观者去取。”

又称:“巳未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

则始博终约,盖非苟作,故所言多淳实不支。

其所见杨彬夫《五十家解》、单氵风《三十家解》,今并不存。

即所列六十四家遗书,亦多散佚。

因简所辑犹有什一之传,则其功亦不在鼎祚、审权下也。

△《周易集传》·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龙仁夫撰。

仁夫字观复,庐陵人。

《吉安府志》作永新人。

官湖广儒学提举。

事迹附载《元史·儒学传·刘诜传》内。

是书成於至治辛酉。

董真卿《周易会通》称其有《自序》一篇,此本无之。

朱彝尊《经义考》於旧序例皆全录,而亦无是篇,则其佚已久矣。

《吉安府志》云:“仁夫《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

今观所注,虽根据程朱者多,而意在即象诂义,於卦象爻象互观析观,反覆推阐,颇能抒所心得,非如胡炳文等徒墨守旧文者也。”

《吉安府志》又称其谓《杂卦》为占筮书,引《春秋传》“《屯》固《比》入”、“《坤》安《震》杀”,皆以一字断卦义为证。

其说似创而有本,亦异乎游谈无根者。

《元史》称仁夫所著《周易》多发前儒之所未发,殆不诬矣。

原书十八卷,今仅存者八卷。

然《上、下经》及《彖、象传》皆已全具。

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谓通志堂刻经解时以其残阙,故未开雕云云。

夫传录古书,当问其义理之是非,不当论其篇页之完阙。

残编断简,古人尚且辑。

仁夫是书,《上、下经》裒然俱完,而以不全弃之,何其亻真也!况傅寅《禹贡说断》、程大昌《禹贡图说》、林之奇《三山书传》,今以《永乐大典》校之,皆非完帙,而徐氏仍登梨枣,是又何说欤?今特录存之,俾重著於世,庶於《经》义有所裨焉。

△《读易考原》·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萧汉中撰。

汉中字景元,泰和人。

此书成於泰定中。

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

不敢显攻《序卦传》,而亦不用《序卦》之说。

大旨以圆图《乾》、《坤》、《坎》、《离》居四正为《上经》之主卦,《兑》、《艮》、《巽》、《震》居四隅为《下经》之主卦。

复按图列说,申明《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易。

及《乾》、《坤》之後受以《屯》、《蒙》,《屯》、《蒙》之後受以《需》、《讼》,次序之不可紊。

卷後论三十六宫阴阳消长之机,以互明其义。

汉中书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始采录其文,附於末卷。

升自记称:“谨节缩为《上、下经》二图於右,而录其原文於下,以广其传。”

则是书经升编缉,不尽汉中之旧。

今升书残缺,而汉中书反附以得存,此本即从升书中录出别行者。

朱彝尊《经义考》作三卷,盖以一篇为一卷,实无别本也。

其说虽亦出於邵氏,而推阐卦序,颇具精理。

盖犹依《经》立义,视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极者,固有殊焉。

△《易精蕴大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解蒙撰。

蒙字求我,吉水人。

《江西通志》作“字来我”,盖字形相近而误也。

中天历乙巳江西乡试。

与兄子尚字观我者,并以善《易》名於时。

子尚所著《周易义疑通释》,久无传本。

朱彝尊《经义考》载蒙此书,亦注曰“佚”。

今检《永乐大典》所引蒙说尚多,自《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後四爻外,其他皆文义完备,然具存。

其例於彖爻之下,采辑先儒之说,而末乃发明以己意,各以“蒙谓”二字别之。

虽原为场屋经义而作,而荟萃群言,颇能得其精要。

凡所自注,亦皆简明。

如《颐》六三云:“颐养之道,以安静为无失。

二三动体,故颠拂而凶。

四五静体,故颠拂亦吉。

《震》三爻凶,《艮》三爻吉。

可见《恒彖》云恒有二义,利贞者不易之恒,所以体常;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所以尽变。

天地圣人所以能恒者,以其能尽变也。”

其义虽多根柢前人,而诠释明晰,亦殊有裨於後学。

至所引诸家之说,往往不署名氏,盖用朱子《诗集传》例。

虽不能尽考其由来,要皆宋元以前诸经师之绪论也。

谨依文排比,正其讹舛,为十二卷,著之於录。

解缙《春雨堂集》称是书为《易经精义》,《经义考》称是书为《周易精蕴》。

考《永乐大典》所题,实作《解蒙周易精蕴大义》,二人皆偶误记也。

今据以为断,庶不失其本名焉。

△《易学变通》·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曾贯撰。

贯字传道,泰和人。

天历辛巳举於乡。

官绍兴府照磨。

元季兵乱,弃官家居。

乡人推率义军,後御龙泉寇,战败抗节死。

事迹见《江西通志》。

所著《四书类辨》、《学庸标旨》诸书,俱湮没不传。

惟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之名,亦以为已佚。

今检《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下,收入贯说尚多,其标题实作《易学变通》。

知彝尊未见原书,故称名小误矣。

谨裒辑汇次,为六卷。

其《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所原阙者,今无可校补,亦姑仍其旧。

是书纯以义理说《易》,其体例每篇统论一卦六爻之义,又举他卦辞义之相近者参互以求其异同之故。

如《乾卦》云:“《乾》六爻不言吉,无往而非吉也。

初九处之以勿用,即初九之吉。

上九处之以无悔,即上九之吉。

二之见,五之飞,三四之无咎,皆然。

盖位或过於中,而圣人处之则无不中。

位或失於正,而圣人处之则无不正。

所谓刚健中正,纯粹以精者。

吉有大於此乎!”《坤卦》云:“或疑六三王事为六五之事,然《乾》主君道,《坤》主臣道,王事乃九五大人之事,故《坤》卦三五,圣人皆有戒辞者,其所以正人臣之体,为虑深矣。”

《艮卦》云:“敦《临》、敦《艮》皆吉,何也?曰敦者,厚道也。

厚於治人则人无不服者,《临》是也。

厚於治己而己无不修者,《艮》是也。

人之自处容可处於薄乎?”

凡此诸条,立义皆为纯正。

其他剖析微细,往往能出前儒训解之外。

间取互体立说,兼存古义,尤善持平。

在说《易》诸家,可谓明白而笃实。

且其成仁取义,无愧完人。

而《元史·忠义传》失於记载,殊伤漏略。

今辑遗文,著之於录,非惟其书足重,亦因以表章大节,发潜德之幽光焉。

△《周易会通》·十四卷(内府藏本)

元董真卿撰。

真卿字季真,鄱阳人。

尝受学於胡一桂。

斯编实本一桂之《纂疏》而广及诸家。

初名曰《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

盖其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统而不相杂。

其无《经》可附之《传》,则总附於六十四卦之後,是为《经传》。

又取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夹注其下,是为《集解》。

其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於《传》之後,是为《附录》。

又取一桂纂疏而增以诸说,是为《纂注》。

其後定名《会通》者,则以程《传》用王弼本,《本义》用吕祖谦本,次第既不同,而或主义理,或主象占,本旨复殊。

先儒诸说,亦复见智见仁,各明一义,为门户之争。

真卿以为诸家之《易》,途虽殊而归则同,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务持象数、义理二家之平,即苏轼、朱震、林栗之书为朱子所不取者,亦并录焉。

视胡一桂排斥杨万里《易传》,不肯录其一字者,所见之广狭,谓之“青出於兰”可也。

惟其变易《经》文,则不免失先儒谨严之意,可不必曲为之词耳。

△《周易图说》·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钱义方撰。

义方字子宜,湖州人。

尝举进士,其仕履则不可考矣。

是书成於至正六年。

上卷为图者七,下卷为图者二十。

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疑传写误也。

其说谓《河图》为作《易》之本。

《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乃圣人即理推数,二者可以相通,故并言之,非谓作《易》兼取《洛书》。

又引朱子之说,谓圆图有造作,且欲挈出方图在圆图之外。

又谓“朱子《易本义》於先天、後天卦位必归其说於邵子,似歉然有所未足。

是以不揆其陋,而有所述”云云。

其说较他家为近理,然犹据陈抟以来相传之图书言之。

其实《河图》、《洛书》虽见经传,而今之五十五点、四十五点两图,其为古之图书与否,则经传绝无显证。

援《左传》有《三坟》,而谓即毛渐之书,援《周礼》有《连山》、《归藏》,而谓即刘炫之书,考古者其疑之矣。

且《系辞》言《洛书》,不言即《九畴洪范》。

言《九畴》,不言即《洛书》。

卢辩注《大戴礼记》,始云明堂九室法龟文,其说起於後周。

阮逸伪作《关朗易传》,因而述之。

於是《洛书》之文始传为四十五点,而《九畴》亦遂并於《易》。

义方知《九畴》之非《易》,而不知《洛书》本非《九畴》,其辨犹为未审。

至其谓自汉以来惟孟喜本《易纬稽览图》推《易》《离》、《坎》、《震》、《兑》各主一方,馀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为有图之始,寥寥千载,至陈抟始本《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说,为横、圆、大、小四图,传穆李以及邵子。

又本“帝出乎震”之说,为《後天圆图》,内《大横图》之卦为《否》、《泰》,反类方图。

则於因《易》而作《图》,非因《图》而作《易》。

本末源流,粲然明白。

不似他家务神其说,直以为古圣之制作,可谓独识其真矣。

其所演二十七图,亦即因旧图而变易之。

奇偶之数,愈推愈有。

人自为说,而其理皆通。

譬之自古至今,弈无同局,固亦不妨存之以备一家焉。

△《周易爻变义蕴》·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陈应润撰。

应润,天台人。

始末未详。

《黄氵晋集》有是书《序》,称其字曰“泽”。

又称其延间由黄岩文学起为郡曹掾,数年调明掾,至正乙酉调桐江宾幕。

首卷应润《自序》题“至正丙戌”(案《经义考》载此《序》,题至治丙戌。

至治有壬戌无丙戌,干支不合。

且黄氵晋《序》题至正丙戌,《序》中称“延间余丞宁海,又数年余为越上盐运,三年余乞老金华”。

氵晋延二年进士,下距至治壬戌仅六年,安有乞老之事?此必《经义考》刊版之讹,非此本传写之误也。

谨附订於此),则是书成於桐江也。

其书大旨谓义理玄妙之谈,堕於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之说,皆非《易》之本旨。

故其论八卦,惟据《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为八卦之正位,而以“天地定位”一节,邵氏指为先天方位者,定为八卦相错之用。

谓文王演《易》,必不颠倒伏羲之文,致相矛盾。

其论太极、两仪、四象,以天地为两仪,以四方为四象,谓未分八卦,不应先有揲蓍之法,分阴、阳、太、少。

周子无极、太极、二气、五行之说,自是一家议论,不可释《易》。

盖自宋以後,毅然破陈抟之学者,自应润始。

所注用王弼本,惟有《上、下经》六十四卦,据《春秋传》某卦之某卦例,如“《乾》之《后》”曰“潜龙勿用”、“《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之类,故名曰“爻变”。

其称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爻可变三百八十四爻,即汉焦赣《易林》之例。

盖亦因古占法而推原其变通之意,非臆说也。

每爻多证以史事,虽不必其尽合,而因卦象以示吉凶,以决进退,於圣人作《易》垂训之旨实有合焉。

在宋元人《易》解之中,亦翘然独秀者矣。

△《周易参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梁寅撰。

寅字孟敬,新喻人。

元末辟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辞。

明年兵起,遂隐居教授。

明初徵修礼乐书,将授以官,复以病辞归,结屋石门山。

学者称曰“梁五经”。

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诸书。

此乃所作《周易义疏》,成於至元六年,前有寅《自序》。

其大旨以程《传》主理,《本义》主象,稍有异同,因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以阐发之。

其分《上、下经》、《十翼》,一依古《易》篇次,即朱子所用吕祖谦本。

其诠释经义,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虚无,言象而不涉附会。

大都本日用常行之事,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切详明,迥异他家之葛。

虽未能剖析精微,论其醇正,要不愧为儒者之言焉。

△《周易文诠》·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赵氵方撰。

氵方字子常,休宁人。

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

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

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不愿仕,乞还。

未几卒。

事迹具《明史·儒林传》。

此书大旨源出程、朱,主於略数言理。

然其门人金居敬《跋》,称其“契先天内外之旨,且悟後天卦序之义”,则亦兼用邵氏之学也。

《经义考》载八卷,此本旧钞止四卷,然首尾完具,不似有所阙佚,或後人合并欤?原书上方,节节标题细字,详其词意,不类氵方笔,或後来读者所题识,於《经》义亦无所发明。

今并从删削。

氵方平生学力,多在《春秋》,所著说《春秋》之书亦最多,并已别著於录。

其说《易》只有此本,流传颇罕。

其中诠释义理,大抵宋儒绪论为多,不及其《春秋》诸书之深邃。

然其於天道人事、吉凶悔吝之际,反覆推阐,亦颇明畅。

观其名书曰《文诠》,其宗旨固可见矣。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许衡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经部四○易类四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