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李百药王勃元嘉毛俊男苏颋刘《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太平广记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太平广记

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贾逵 李百药 王勃 元嘉 毛俊男 苏颋 刘晏 林杰 高定 李德裕 白居易 崔铉李琪 刘神童 路德延 韦庄

贾 逵

汉贾逵五岁,神明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瑶无嗣,而妇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里诸生读书,日抱逵隔篱而听,贾逵静听无言,姊以为喜。

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穷困,不曾有学者入门。

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邪?”

逵曰:忆姊昔抱逵往篱下,听邻家读书,今万不失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

或题于扉屏。

且诵且记。

期年,经史遍通。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受经文。

赠献者积廪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为舌耕。

(出《王子年拾遗记》)

汉朝的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

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

韩瑶没有儿子。

逵的姐姐以贞节贤明出名。

她听到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书,便每天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听。

贾逵静静地听别人读书,一句话也不说,姐姐很高兴。

贾逵十六岁的时候,就会背诵诗书礼易春秋“六经”。

姐姐对他说:“我们家很贫穷。

从来没有过学者上门,你是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等书籍,并且背诵得一句不差的?”

贾逵说:“当初姐姐抱我在篱笆下听邻居家孩子读书,我便记住了,所以如今全都能一句不差的背诵下来。”

贾逵剥下院子里桑树的皮当作纸张,或者将字写在门扇或墙壁上,一年以后便把各种经典著作和历史书籍全都读了一遍。

这时各地的学生不远万里来向他拜师学习 ,还有的人背着子孙来送给他教育。

他认真地教这些学生读书,学生及家长所赠送的钱物和粮食装满了仓库。

人们说:“贾逵不是用力气耕田种地来取得收获,而是用嘴讲授经史,一辈子用舌头耕种。”

李百药

唐李百药七岁能属文。

齐中书舍人陆琇,常遇其父德林宴集。

有说徐陵文者云:刈琅邪之稻。

坐客并称无其事。

百药进曰:“传称禹阝人籍稻,注云。

禹阝国在琅邪开一陽一县。”

人皆惊喜云:此儿即神童。

百药幼多疾,祖母以百药为名。

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莫不宗仰。

藻思沉郁,尤长五言。

虽樵童牧竖,亦皆吟讽。

及悬车告老。

怡然自得,穿地筑山,文酒谭宾,以尽平生之志,年八十五。

先是和太宗帝京篇,手诏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

子安期,永徽末迁中书舍人,三代皆掌制诰。

安期孙义仲又为中书。

(出《谭宾录》)

唐朝的李百药七岁就会写文章。

他的文章和中书舍人陆琇齐名。

有一次他的父亲设宴请客,有人谈论起徐陵的文章,说到其中的一句:“收割琅邪的稻谷”。

在座的人都不理解,说没有这一回事。

李百药在旁边说:“《春秋》记载。

禹阝国曾耕种稻谷,禹阝国在琅邪开一陽一县境内。”

大家都惊喜地说:“这个孩子真是神童啊!”李百药从小多病,祖母给他起名叫“百药”。

他是名臣的后代。

继承了先辈的才能和品德,四海之内的著名人士没有不佩服他的。

他文章写得既华美又深刻,尤其擅长写五言诗。

不论是砍柴的孩子,还是放牛的儿童,他都赞美歌颂。

他告老还乡以后,更加怡然自得,砍柴耕种,宴请朋友,谈论诗文,尽情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活了八十五岁,从前因为奉和太宗帝的诗篇。

大宗皇帝在写给他的亲笔信中说:“你为什么身体老了,而才能和智慧仍以壮年;为什么牙齿旧了,而文章和思想富有新意?”

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永徵末年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三代人全都负责起草管理皇帝的诏书。

李安期的孙子李义仲又成为中书舍人。

王 勃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属文。

清才浚发,构思无滞。

年十三,省其父至一江一 西。

会府帅宴于滕王阁。

时帅府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

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

次至勃,勃辄受。

帅既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

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帅曰:“此亦老生常谈耳。”

次曰:“星分翼轸,地接衔庐。”

帅沈吟移晷。

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帅曰:“斯不朽矣。”

(出《摭言》)

王勃的字叫子安,六岁能写文章,并且文思敏捷,构思巧妙,他十三岁的时候去一江一 西看望父亲,出席府帅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

府帅的女婿文章写得很好,府帅想要在宾客面前夸耀。

他叫女婿预先构思了“滕王阁序”,准备等到宾客聚会时再当众写出来,说成是即席而作的。

到了宴会上,府帅果然分发纸张给各位宾客,大家都推辞不要。

轮到王勃,王勃却接了下来。

府帅见王勃违背了他的意思,心里对王勃毫不谦让的态度很生气,便叫人观看王勃写了些什么,一开始,有人报告他说,王勃写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府帅说:“这是老生常谈啊!”接着报告他说:“星分翼轸,地接衔庐。”

府帅沉默深思了很久。

又来人告诉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府帅说:“这已经是不朽的名作了!”

元 嘉

元嘉少聪俊,右手画圆,左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群羊,兼成四十字诗,一时而就,足书五言绝:六事齐举。

代号神仙童子。

(出《朝野佥载》)

元嘉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能够左手画圆。

右手画方,口中背诵文章,眼睛数群羊的数目,心中构思四十个字的诗,脚趾夹笔书写五言绝句,六件事可以同时进行。

绰号叫“神仙童子”。

毛俊男

并州人毛俊诞一男,四岁,则天召入内试字,千字文皆能暗书。

赐衣裳放还。

人皆以为一精一魅所托。

其后不知所终。

(出《朝野佥载》)

并州人毛俊生下一个男孩,四岁的时候被武则天召进宫去测验识字,《千字文》全都能背着写出来,武则天赏赐给他衣服以后放他回家去了。

人们都认为这孩子是神灵鬼怪托生的,后来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苏 颋

苏瑰初未知颋,常处颋于马厩中,与佣保杂作。

一日,有客诣瑰,候厅事,颋拥彗趋庭,遗堕文书。

客取视之,乃咏昆仑一奴一诗也。

其词云:“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

客心异之。

久而瑰出,与客淹留。

客笑语之余,因咏其诗,并言形貌,问瑰何人,非足下宗族庶孽邪?瑰备言其事,客惊贺之,请瑰加礼收举,必苏氏之令子也。

瑰自是稍亲之。

适有人献瑰兔,悬于廊庑之下。

瑰乃召颋咏之,颋立呈诗曰:“兔子死阑殚,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瑰大惊奇,骤加顾礼。

由是学问日新,文章盖代。

(出《开天传信记》)

苏瑰一开始不知道儿子苏颋的才学,经常让他在马厩里和佣人一起干杂活。

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苏瑰,等候在客厅里。

苏颋抱着扫帚在庭院里走过,怀里掉下一个本子。

客人取过来一看,是一首描写给绅门富豪作一奴一仆的南海国人“昆仑一奴一”的诗,诗里写道:“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

客人心中很奇怪,过了一会苏瑰出来陪伴客人,客人在说笑的时候,念了这两句诗,并讲述了苏颋的体形相貌,问苏瑰是什么人,是不是苏的远亲。

苏瑰讲述了苏颋的情况,客人惊奇地祝贺他,让他送苏颋去读书,认为苏颋一定会成为苏家有出息的好儿子。

从此苏瑰对苏颋稍稍好了一点。

有一次,有人送给苏瑰一只兔子,悬挂在房檐。

苏瑰命令苏颋作歌咏兔子的诗。

苏颋立刻写出一首诗说:“兔子死阑殚,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苏瑰非常惊奇,于是给苏颋拿学费,送他去读书。

从此苏颋的学问天天增长,文章超过了同时代的人。

刘 晏

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妓。

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

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

而聪悟过人。

玄宗召于楼中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中栉。

玄宗问晏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

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

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明抄本得作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

(出《明皇杂录》)

玄宗到勤政楼观看各种伎艺节目,有上百名歌手参加演出。

朝廷的文艺机构“教坊”有个王大娘,善于用头顶百尺高竿,竿上放一个木山,形状好像海上的仙山。

然后再让小孩手里拿着红色的木棍,在木山上歌舞不停。

这时刘晏才十岁,因为是神童,被任命为秘书正字。

他相貌丑陋,但聪明过人。

皇帝将他叫到楼中的帘子下面,贵妃将他抱坐到膝盖上,为他涂脂抹粉,为他梳头。

玄宗皇帝问他:“你身为秘书正字,纠正了几个字?”

刘宴说:“天下字全都可以纠正,只是朋字不能纠正。”

贵妃命令他歌咏王大娘顶竹竿。

刘晏应声说道:“楼前百戏竞争新。

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玄宗皇帝和贵妃娘娘,以及诸位侍妾、宫女欢笑多时,声音传到外边,玄宗皇帝命令赏赐给刘晏象牙笏板和黄文袍。

林 杰

林杰字智周,幼而聪明秀异,言发成文,音调清举。

年六岁,请举童子。

时(原父作文,据明抄本改)肃为闽府大将,性乐善,尤好聚书,又妙于手谭,当时名公多与之一交一 。

及有是子,益大其门。

廉使崔侍郎千亟与迁职,乡人荣之。

杰五岁,父因携之门脚,至王仙君霸坛,戏问童子能是乎?杰遂口占云:羽客已归云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父初不谓眇岁之作,遽臻于此。

群亲益所惊异,递相传讽,乡里喧然。

自此日课所为,未几盈轴。

明年,遂献唐中丞扶。

唐既伸幅窥吟,耸耳皆吹,命子弟延入学院。

时会七夕,堂前乞巧,因试其乞巧诗。

杰援毫曰:“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惊曰:“真神童也。”

以是乡人群来求看,填塞门巷。

杰又一精一于琴棋及草隶书,俱自天然,不假师受。

唐因与宾从棋,或全局输者。

令罩之勿触,取童子来,继终其事。

杰必指踪出奇,往往返胜。

曲尽玄妙,时谓神助。

后复业词赋,颇振声问。

有仙客入壶中赋云:仙客以变化随形,逍遥放情。

处于外则一壶斯在,入其中则万象俱成。

飞阁重楼,不是人间之壮。

奇花异木,无非物外之名。

至九岁,谒卢大夫贞、黎常侍殖,无不嘉奖。

寻就宾见日,在宴筵。

李侍御远、赵支使容深所知仰,不舍斯须。

和赵支使詠荔枝诗尤佳,云:金盘摘下排朱果,红壳开时饮玉浆。

刘副史立作奇童传,刘制使重为序,以贻之。

至年十七,方结束琴书,将决西迈。

无何七月中,一旦天气澄爽,书堂前忽有异香氛氲,奇音响亮。

家人出户观,见双鹤嘹唳,盘空而下,雪翖朱顶,徘徊庭际。

杰欣然舍笔,跃下庭前,抱得一只。

其父惊讶,恐非嘉兆,令促放,逡巡溯空而去。

亲邻闻兹,咸来贺肃曰:“家藏书栉比,乃类筵鳣之表祥也。”

及夕,杰偶得疾,数日而终。

则知杰乃神仙谪下人世,魂灵已蜕于鹤耳。

不然者,何亡之速也?(出《闽川士传》)

林杰的字叫智周。

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出口成章,音调响亮。

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名声。

他的父亲林肃是闽府的大将,性格快乐善良,尤其喜欢收藏书籍,又精通下围棋,当时的社会名流都愿意和他结一交一 。

等到林肃有了儿子,更加光耀门庭。

廉使崔千升任侍郎,家乡的人都引以为荣。

这时李杰五岁,父亲带着他访客,走到王仙君霸坛。

有人开玩笑说:“小孩子能行吗?”

李杰当即作诗念道:“羽客已归云路出,丹炉草木尽雕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他的父亲一开始也没想到,小孩子作诗竟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亲属们更加惊异,相互传递朗诵,震动了附近的人们。

从此他每天的功课,就是写几首诗。

第二年,李杰将自己写的诗歌献给中丞唐扶。

唐扶打开观看朗诵,非常欣赏,命令将他以子弟的身份送入学院读书。

这一天来到七月初七,妇女们在堂前穿针乞巧诗。

唐扶考试李杰作乞巧诗。

李杰拿起笔写道:“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线几万条。”

唐扶惊奇地说:“真是神童啊!”附近的人们都来观看神童,把大门和一胡一 同都塞满了。

李杰还精通弹琴,下棋和草书、隶书书法,全都是天生就会,没有经过老师的传授。

唐扶与客人下棋,遇到败局已定的时候,便叫人把棋局盖上,不许乱碰,然后叫李杰来接过残局继续下。

李杰往往能出奇制胜,挽回败局,棋路非常一精一妙,人们都认为有神仙暗中相助。

后来李杰又钻研词赋,也创出很大的声名。

他写的一篇《仙客入壶赋》说:“仙客以变化随形,逍遥放情。

处于外财一壶斯在,入其中则万象俱成。

飞阁重楼。

不是人间之状;奇花异木,无非物外之名。”

到了九岁,他去拜见大夫卢贞、常侍黎殖,没有不夸奖他的。

过了几天,在宴请宾客的宴席,侍郎李远和支使赵容也知道了他的名声,他和支使赵容的一首咏荔枝的诗尤其一精一采,诗中说:“金盘摘下排朱果,红壳开时饮玉浆。”

副史刘立为他作了“神童传”,制使刘重为其写序,然后赠送给他。

李杰到十七岁时,不再弹琴看书,准备西行游玩。

没想到七月中旬的一天,天气晴朗,书房前忽然有一股奇异的香气弥漫开来,又听到响亮的鸣叫声。

家里的人跑出去一看,有两只仙鹤鸣叫着从天空盘旋而下。

雪白的羽毛,朱红的头顶,在庭院中徘徊。

李杰高兴的放下笔,跑到庭前,抱住了一只。

他的父亲感到很惊讶,认为不一定是吉兆,叫他赶快放开。

不一会,两只白鹤飞向空中。

亲戚邻居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赶来向李肃祝贺。

他们说:“家中收藏的图书十分丰富,乃是丰盛富足的象征啊。”

到了晚上,李杰突然得病,数日后死了。

这时人们才知道,李杰原来是被贬到人间的仙人,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依附在仙鹤身上。

不然的话,怎么会死得那么快。

高 定

高定,真公郢之子。

为易合八出,以画八卦,上圆下方,八则为重,转则为演,七转而六十四卦,六甲八节备焉。

著外传二十二篇。

定小字董二,时人多以小字称。

初年七岁,读尚书至汤誓,问父曰:“奈何以臣伐君?”

答曰:“应天顺人。”

又问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岂是顺人?”

父不能对。

(出《国史补》)

高定是真公高郢的儿子,精通易和八出,用来画八卦,上圆下方,八则为重,转则为演。

七转而六十四卦。

六甲八节全都具备了,他著述了《易经》外编二十二篇。

他的小名董二,人们大都称呼他小名。

高定七岁那年读《尚书》,读到“汤誓”一篇,他问父亲说:“为什么臣子要讨伐君王呢?”

父亲回答说:“执行天命,顺应民心。”

高定又问:“用天命则说是受赏于祖先,不用天命就杀戮于社祭前。

这怎么是顺应民心呢?”

父亲无法回答。

李德裕

李德裕神俊,宪宗赏之,坐于膝上。

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

武相元衡召之,谓曰:“吾子在家,所嗜何书?”

意欲探其志也。

德裕不应。

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因戏曰:“公诚陟大痴耳。”

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一陰一陽一,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

其言不当,所以不应。

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由是振名。

(出《北梦琐言》)

李德裕天赋才智出众,宪宗皇帝很喜欢他,将他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他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事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

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

问李德裕说:“你在家喜欢看什么书?”

意思是看他的志向是什么。

李德裕不回答。

第二天,武元衡告诉了李吉甫。

并开玩笑说:“这个孩子是个呆子。”

李吉甫回去以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元衡身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读书有成的人均担任礼部的职务。

他的话不合适,所以我不回答。”

李吉甫第二天又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

由于这件事,李德裕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

白居易

白居易,季庚之子,始生未能言,默识之无二字,乳媪试之,能百指而不误。

间日复试之,亦然。

既能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

五六岁识声韵。

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掌贡闱,居易求试,一举擢第。

明年,拔萃甲科。

由是一习一 性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为时楷式,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

会宪宗新即位,始用为翰林学士。

(出元祯《长庆集序》)

白居易是白季庚的儿子,他刚生下来不久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能默认“之无”二字,乳母考他,他能够准确地用手指认百次而不出现错误。

隔一天再考他,仍然一样。

会说话以后,他读书非常用功,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五岁时就学懂声调韵脚,十五岁就能作诗赋。

二十七岁被推荐参加考取进士。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科举考试,白居易一举便被录取。

第二年,选拔官员他又被录取。

从此他作了《性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均成为当时的典范文章。

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争着传抄他的文章。

宪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崔 铉

魏公崔相铉,元略之子也。

为童儿时,随父访于韩公滉。

滉见而怜之。

父曰:“此子尔来诗道颇长。”

滉乃指驾上鹰令詠焉。

遂命笺笔,略无伫思,于是进曰:“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滉益奇之。

叹曰:“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

大历三年,侍郎崔郾下及第,果久居廊庙,三拥节旄。

大中咸通之中,时推清名重德。

宣宗皇帝常朝罢,谓侍臣曰:“崔铉真贵人,裴休真措大。”

初李石镇一江一 陵,辟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

既入京,登上第,俄升翰苑。

李未离荆渚,崔既秉钧衡,李乃驰笺贺之曰:“某早拜光尘,叨承眷与,深蒙异分,屡接清言。

幸曾顾于厚恩,俯见循于末契。

去载分麾南楚,拜节西秦。

思贤方詠于嘉鱼,栖止实惭于威凤。

宾筵初启,曾陪樽俎之欢。

将幕未移,已存陶镕之下。

光生邻部,喜溢辕门。

岂唯九土获安,斯亦一方多幸。”

乃掌记李骘之词也,于今播于众口。

(出《南楚新闻》)

魏公宰相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他小时候跟他父亲去拜访韩滉,韩滉见了很喜欢他。

他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叫他歌咏。

崔铉接过纸笔,不加思索,很快就写完了。

他的诗是:“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更加惊奇,感叹着说:“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有万里前程啊!”大历三年崔铉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时被录取。

果然长期在朝廷当官,多次担任重要职务。

大中咸通中年,很注重官员的才能品德。

宣宗皇帝上朝回来对宦官说:“崔铉真贵人,裴休真贫寒。”

当初李石镇守一江一 陵时,召募崔铉为士兵。

崔铉拂袖而去,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不久成为翰林学士。

李石一直没有离开一江一 陵,崔铉执掌评量人才的权力以后,李石写信向他祝贺说:“我早就目睹了你的风采,承蒙你的热心照顾,深受你的特殊关怀。

昔日同你多次清谈,有幸得到你的厚恩,低头就想起我们的情谊。

如今我仍在一江一 陵,你却去了京城。

思贤方咏于嘉鱼,栖止实惭于威凤。

当初在酒宴上,曾陪着你畅快地喝酒。

将幕未移,已存陶镕之下,光生邻部,喜溢辕门。

岂唯九土获安,斯亦一方多幸。”

这是掌记李骘记载下来的,如今已经过众口传播开来。

李 琪

李琪名族也,父敬,唐广明中佐王铎滑州幕。

琪生而敏异,十岁通六籍。

遂博览文史。

如寤宿一习一 。

十三,词赋诗颂,大为时贤亲赏。

府帅王铎闻而异之。

然每见所作。

亦有疑志。

铎尝留其父敬及幕府帅饮,密遣人以汉祖三杰赋题试之,俟毕持去。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龙头之友斯贵,鼎足之臣可重。

宜哉项氏之所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骇曰:“此儿大器也。”

将欲发其文价,乃以赋示坐客,一席称奖。

他日总角谒铎,铎顾曰:“适蜀中诏到,用夏州拓跋思恭为京北收复都统,可作一诗否?”

即秉笔立制云:“飞骑经巴栈,鸿恩及夏台。

将从上天去,人自日边来。

此处金门远,何时玉辇回。

早平关右贼,莫待诏书催。”

铎益奇之,因执琪手曰:“此真凤毛也。”

时年十四岁。

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

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间为诗赋。

唐僖宗再幸梁洋,窃赋云:“哀痛不下诏,登封谁上书。”

至昭宗庙。

联中科第。

又忽忽不乐,恨未得转四体,为训诰之语。

及梁祖受禅,琪始自前殿中侍御史,擢翰林学士。

(出《李琪集序》)

李琪是豪门贵族的后代,他的父亲李敬是唐朝广明中佐滑州王铎的参谋。

李琪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十岁就懂了诗书礼乐春秋“六经”,然后又博览文史群书,无论是睡觉和休息的时候都不忘学。

十三岁的时候所作的词赋诗颂,就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赏。

府帅王铎听到后感到奇怪,每次看到李琪的诗作,都抱有怀疑。

王铎曾经留下李琪的父亲在府内喝酒,暗中派人以“汉高祖手下三杰”为题目去考试李琪作赋。

等到李琪作完了,拿回来一交一 给王铎,赋的末尾写道:“得到人才就昌盛,不是贤士不要与之共事。

像三国“一龙三友”一样的朋友非常珍贵,如鼎足一样支撑局面的大臣要格外器重。

项羽之所以失败灭亡,主要是有范增而不用。”

王铎惊奇地说:“这个孩子能成为大器啊!”想要抬高他的文章的声价,便将他作的赋拿给座上的官员客人们看,大家全都称赞夸奖。

有一天李琪去拜见王铎,王铎看着他说:“正好蜀中的公文到了,任用夏州拓跋思恭为京北收复都统。

你能以此为题材写一首诗吗?”

李琪拿过笔立即写成一首诗:“飞骑经巴栈,鸿恩及夏台。

将从天上去。

人自日边来。

此处金门远。

何时玉辇回。

早平关右贼,莫待诏书催。”

王铎更加惊奇,握着李琪的手说:“你真是少有的人才啊!”这时李琪才十四岁。

第二年,他母亲死了,他家搬到青齐一带居住。

他烧米糠和木柴照明,将夜间当作白天,看书数千卷,同时写了不少诗赋。

唐僖宗再次巡视梁洋时,李琪私下写了一篇赋说:“哀痛不下诏,登封谁上书。”

到昭宗时,李琪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过后他又忽然不高兴了,恨自己没有分别用四种字体书写训导文章和诏书等考试文章。

等到后梁的太祖皇帝接受皇位时,李琪从前殿中侍御史,提拔为翰林学士。

刘神童

刘神童者,昭宗朝以乡荐擢第,时年六岁矣。

帝召于便殿复试之,神童朗讽经书,初无微误,帝大称,因掇御盘果实赐之。

左右侍臣,俱有羡色。

故都官郑谷赠之诗曰:“一习一 读在前生,僧谭足可明。

还家虽解苦(明抄本苦作喜),登第未知荣。

时果曾沾赐,春关不任情。

灯前犹恶卧,呓语诵书声。”

(出《郑谷诗集》)

刘神童在昭宗当皇帝的时候,经推荐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当时只有六岁。

皇帝将他叫到偏殿复试,他背诵经典著作没有一点差错。

皇帝大为称赏,拿御盘中的水果给他吃,左右的官员均流露出羡慕的神色。

都官郑谷赠诗说:“一习一 读在前生,僧谭足可明。

还家虽解苦,登第未知荣。

时果曾沾赐,春关不任情。

灯前独恶卧,呓语诵书声。”

路德延

路德延,儋州岩相之犹子也。

数岁能为诗。

居学舍中,尝赋芭蕉诗曰: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

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

诗成,翌日传于都。

会儋州坐事诛,故德延久不能振。

光化初,方就举擢第,大有诗价。

又为感旧诗曰:“初骑竹马咏芭蕉,尝忝名卿诵满朝。

五字便容过绛帐,一枝寻许折丹霄。

岂知流落萍蓬远,不觉推迁岁月遥。

国境永宁身未立。

至今颜巷守箪瓢。”

天佑中,授左拾遗。

会河中节度使朱友谦领镇,辟掌书记。

友谦初颇礼待之。

然德延性浮薄骄慢,动多忤物。

友谦稍解体。

德延乃作孩儿诗五十韵以刺友谦。

友谦闻而大怒,有以掇祸。

乃因醉沉之黄河。

诗实佳作也。

尔后虽继有和者,皆去德延远矣。

诗曰:“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

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长头才覆额。

分角渐垂肩。

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

排衙朱榻上,喝道画堂前。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

走堤冲细雨,奔巷趁轻烟。

嫩竹乘为马,新蒲掉作鞭。

鴡雏金旋系,獢子采丝牵。

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

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

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

头依苍鹘裹,袖学拓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频邀寿花插,时乞绣针穿。

宝匣拿红豆,妆奁拾翠钿。

短袍披案褥,劣帽戴靴毡。

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

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

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

倦书饶娅姹,憎药巧迁延。

弄帐鸾绡映,藏衾凤结缠。

指敲迎使鼓,箸拨赛神絃。

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

棋图添路画,笛管欠声镌。

恼客初酣睡,惊僧半入禅。

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

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

夜分围榾柮,朝聚打秋千。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互夸轮水石岂,相效放风旋。

旗小裁红绢,书幽截碧笺。

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

吉语时时道,谣歌处处传。

匿窗肩乍曲,遮路臂相连。

斗草当春迳,争球出晚田。

柳旁慵独坐,花底困横眠。

等鹊潜篱畔,听蛩伏砌边。

傍枝拈舞蝶,隈树捉鸣蝉。

平岛跨跷上,层崖逞捷缘。

嫩苔车迹小,深雪履痕全。

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

蚁窠寻迳属斤,峰穴绕阶填。

樵唱回深岭,笙歌下远川。

垒材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挑峻塔砖。

忽升邻舍树,逾上后池船。

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

明时方在德,劝尔减狂颠。”

路德延是儋州路严相的侄子,他九岁就能作诗。

他在学里作了一首歌咏芭蕉的诗说:“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

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

诗成以后,第二天就在京城流传开来。

路严相在儋州获罪被诛杀,影响路德延长时期无法出人头地。

直到光化初年,他才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从此诗的声价大增。

这时他又作了一首“感怀芭蕉”的诗说:“初骑竹马咏芭蕉,尝忝名卿咏满朝。

五字便容过绛帐,一枝寻许折丹霄。

岂知流落萍篷远,不觉推迁岁月遥。

国境永宁身未立,至今颜巷守简瓢。”

天佑中年,他被任命为左拾遗。

后来他又随同河中节度使朱友谦离开朝廷去担任书记。

朱友谦一开始对他很尊敬,然而路德延天性轻慢骄傲,办起事来总是违背朱友谦的意思,朱便开始讨厌他,路德延作了一首五十韵的“孩儿诗”讽刺朱友谦。

朱友谦知道以后非常生气,有人乘机挑拨,朱友谦把路德延扔到了黄河里。

路德延的这首诗确实是佳作,虽然后来不断有人用原韵和诗,但都与路德延的诗相差太远。

路德延的原诗是:“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

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长头才覆额,分角渐垂肩。

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

排衙朱榻上,喝道画堂前。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走堤冲细雨,奔巷趁轻烟。

嫩竹乘为马,新蒲掉作鞭。

鴡雏金旋系,獢子采丝牵。

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

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

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

头依苍鹘里,袖学拓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频邀寿花插,时乞绣针穿。

宝匣拿红豆,妆奁拾翠钿。

短袍披案褥,劣帽带靴毡。

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

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

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

倦书饶娅姹,憎药巧迁延。

弄帐鸾绡映,藏衾凤结缠。

指敲迎使鼓,箸拨赛神絃。

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

棋图添画路,笛管欠声镌。

恼客初酣睡,惊僧半入禅。

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

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

夜分围榾柮,朝聚打秋千。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互夸轮水石岂,相效放风旋。

旗小裁红绢,画幽裁碧笺。

远铺张鸽网,低控射绳弦。

吉语时时道,谣歌处处传。

匿窗肩乍曲,遮路臂相连。

斗草当春迳,争球出晚田。

柳旁慵独坐,花底困横眠。

等鹊潜篱畔,听蛩伏砌边。

傍枝拈舞蝶,隈树捉鸣蝉。

平岛跨跷上,层崖逞捷缘。

嫩苔车迹小,深雪履痕全。

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

蚁窠寻径属斤,蜂穴绕阶填。

樵唱回深岭,笙歌下远川。

垒材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挑峻塔砖。

忽升邻舍树,逾上后池船,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

明时方在德,劝尔减狂颠。”

韦 庄

韦庄幼时,常在华州下圭阝县侨居,多与邻巷诸儿会戏。

及广明乱后,再经旧里,追思往中,但有遗踪。

因赋诗以记之。

又途次逢李氏诸昆季,亦尝赋感旧诗,下圭阝诗曰:“昔为童(童下原有重字,据明抄本、许本删)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

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招他邑客来还醉,才得先生去始休。

今日故人无处问,夕一陽一衰草尽荒丘。”

又逢李氏弟兄诗曰:“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

晓傍柳一陰一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

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雏手脚轻。

今日相逢俱老大,忧家忧国尽公卿。”

韦庄小时候经常到华州下圭阝县寄居,他很喜欢和一胡一 同里邻居家的小孩在一起作游戏。

等到广明之乱以后,他又回到这里,回想起往事,看到熟悉的景物,便作了一首诗作纪念。

在途中他又遇到了小时候的朋友李家兄弟,于是又作了一首感怀旧事的诗。

在下圭阝作的诗是:“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

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偷学暂登楼。

招他邑客来还醉,才得先生去始休。

今日故人无处问,夕一陽一衰草尽荒丘。”

遇到李家兄弟作的诗是:“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

晓傍柳一陰一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

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雏手脚轻。

今日相逢俱老大,忧家忧国尽公卿。”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太平广记》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贾逵李百药王勃元嘉毛俊男苏颋刘《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