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中庸》简 介

中庸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庸

中庸 - 简 介

中庸

简 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庸》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中庸》简 介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