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候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诸病源候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 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一交一争相击,故痛。

其有一陰一气搏于一陰一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

是一陽一气不足,一陰一气有余者也。

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

尺脉紧,脐下痛。

脉沉迟,腹痛。

脉来触触者,少腹痛。

脉一陰一弦,则腹痛。

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

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

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卧,以口徐徐纳气,以鼻出之。

除里急。

饱食后咽气数十,令一温一中;若气寒者,使人干呕腹痛。

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又云: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

除腹中弦切痛。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

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是冷搏于一陰一经,令一陽一气不足,一陰一气有余也。

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

所以然者,肠鸣气虚故也,肠虚则泄,故变下痢也。

三、腹胀候

腹胀者,由一陽一气外虚,一陰一气内积故也。

一陽一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一陰一气也。

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诊其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手一陽一明经也,脉浮为一陽一,按之牢强,谓之为实。

一陽一实者,病腹满,气喘嗽。

右手关上脉,足太一陰一经也,一陰一实者,病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也;关脉实,即腹满响;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内,腹胀急,心内澹澹,食欲呕逆;关脉浮,腹满不欲食,脉浮为是虚满。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少一陰一经。

沉者为一陰一,一陰一实者,病苦小腹满。

左手尺中一陰一实者,肾实也,苦腹胀善鸣。

左手关后尺中脉浮为一陽一,一陽一实者,膀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

脉来外涩者,为奔腹胀满也,病苦腹满而喘。

脉反滑利而沉,皆为逆,死不治。

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

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又云: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

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

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又云: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

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来三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

去腹肚胀,膀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又云:苦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

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

始得左回右转三七。

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

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知来。

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屈蹙迥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一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

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四、久腹胀候

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

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

久胀不已,则食不消而变下痢。

所以然者,脾胃为表里,脾主消水谷,胃为水谷之海,脾虚,寒气积久,脾气衰弱,故食不消也。

而冷移入大肠,大肠为水谷糟粕之道路,虚而受冷,故变为痢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诸病源候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一、腹痛候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