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神宗误用王安石种谔诱降嵬名山却说神宗因廷《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宋史通俗演义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宋史通俗演义

宋史通俗演义 -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宋史通俗演义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第三十五回神宗误用王安石种谔诱降嵬名山

却说神宗因廷臣乏才,特下诏临川,命有司往征名士。

看官道名士为谁?原来就是沽名钓誉、厌故喜新的王安石。

安石一生,只此八字。

安石,临川人,字介甫,少好读书,过目不忘。

每一下笔,辄洋洋千万言。

友人曾巩曾携安石文示欧一陽一修,修叹为奇才,替他延誉,遂得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旧例判官秩满,得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

再调知鄞县,起隄堰,决陂塘,水陆咸利。

又贷谷与民,立息令偿,俾得新陈相易,邑民亦颇称便。

安石自谓足治天下,人亦信为真言,相率称颂。

寻通判舒州,文彦博极力举荐,乃召试馆职,安石不至。

欧一陽一修复荐为谏官,安石又以祖母年高,不便赴京为辞。

修勖以禄养,并请旨再召,授职群牧判官,安石复辞,且恳求外补,因令知常州,改就提点江东刑狱。

为此种种做作,越觉声名噪起。

仁宗嘉祐三年,复召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总算入京就职。

居京月余,即上万言书,大旨在法古变今,理财足用等事。

仁宗也不加可否,但不过说他能文,命他同修起居注,他又固辞不受。

閤门吏赍敕就付,他却避匿厕所,吏置敕自去。

他又封还敕命,上章至八、九次,有诏不许,方才受职。

及升授知制诰,当即拜命,并没有推却等情。

其情已见。

旋命纠察在京刑狱,适有斗鹑少年,杀死狎友一案,知开封府以杀人当死,按律申详。

安石察视案牍,系一少年得斗鹑,有旧友向他索与,少年不许,友人恃昵抢去,少年追夺,竟将友人杀死,因此拟援例抵罪。

他不禁批驳道:“按律公取窃取,皆以盗论。

该少年不与斗鹑,伊友擅自携去,是与盗无异。

追杀是分内事,不得为罪。”

据此批驳,已见安石偏执之非。

看官!你想府官见此驳词,肯俯首认错么?当下据实奏辩。

安石亦劾府司妄谳。

案下审刑大理两司,复按定刑,都说府谳无讹。

安石仍不肯认过,本应诣閤门谢罪,他却自以为是,并不往谢。

御史遂劾奏安石,奏牍留中不报。

安石反迭发牢一騷一,情愿退休。

适值母死丁艰,解职回籍。

英宗时也曾召用,辞不就征。

安石父益都,虽官员外郎,究没有甚么通显,他思借重巨阀,遂虚心下气,与韩、吕二族结交。

韩绛及弟维,与吕公著皆友安石,代为标榜。

维尝为颍邸记室,每讲诵经说,至独具见解处,必谓此系故友王安石新诠,并非维所能发明,神宗记忆在心,嗣迁韩维为右庶子,维举安石自代。

虽未见实行,在神宗一方面,已不啻大名贯耳。

既得即位,即召令入都。

安石高卧不起,神宗再拟征召,乃语辅臣道:“安石历先帝朝,屡召不至,朝议颇以为不恭。

今又不来,莫非果真有病,抑系有意要求呢?”

曾公亮遽答道:“安石真辅相才,断不至有欺罔等情。”

神宗方才点首,忽一人出班奏道:“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他刚愎自用,所为迂阔,倘或重用,必乱朝政。”

第一个料到安石。

神宗视之,乃是新任参知政事吴奎,郑重点名。

便怫然道:“卿也未免过毁了。”

奎复道:“臣知而不言,是转负陛下恩遇呢。”

神宗默然。

退朝后,竟颁诏起用安石,命知江宁府。

安石直受不辞,即日赴任。

曾公亮复力荐安石,足胜大任。

看官道公亮力荐,料不过器重安石,误信人言,其实他却另有一段隐情:他与韩琦同相,资望远不及琦,所有国家大事,都由琦一人独断,自己几同伴食,所以于心不甘,一陰一欲援用安石,排间韩琦;可巧神宗意中,亦因琦执政三朝,遇事专擅,未免有些芥蒂。

学士邵元,中丞王陶,本是颍邸旧臣,又从中诋毁韩琦。

琦内外受轧,遂上书求去。

神宗得书,一时不好准奏,只得优诏挽留。

会因英宗已安葬永厚陵,庙谥一切,均已办妥,琦复请解职。

神宗未曾批答,一面却召入安石,命为翰林学士。

琦已窥透神宗意旨,索一性一连章乞休,每日一呈。

果然诏旨下来,授琦司徒兼侍中,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兼判相州。

琦奉旨陛辞,神宗向他流泪道:“侍中必欲去,朕不得已降制了。

但卿去后,何人可任国事?”

假惺惺做什么?琦对道:“陛下圣鉴,当必有人。”

神宗道:“王安石何如?”

情已暴露。

琦复道:“安石为翰林学士,学问有余,若进处辅弼,器量不足。”

平允之论,莫过於此。

神宗不答,琦即告辞而去。

未几,吴奎亦出知青州,越年病殁。

奎,北海人,喜奖善类。

少甚贫,及贵,亦仿范文正故事,买田为义庄,所有禄俸,尽赒族一党一。

殁后,诸子至无屋以居,时人称为清白吏子孙。

神宗以韩、吴并罢,擢张方平、赵参知政事,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绛、邵元为枢密副使。

曾出知成都,召回谏院,未曾就职省一爱一,骤命参政,几成宋朝创例,群臣以为疑。

及入谢,神宗面谕道:“朕闻卿匹马入蜀,一琴一鹤,作为随从,为治简易,想亦如此。

朕所由破格录用呢。”

顿首道:“既承恩遇,敢不尽力!”自是竭诚图报,遇有要政,无不尽言。

惟张方平未洽众望,御史中丞司马光,奏言方平位置不宜,神宗不从,且罢光中丞职,令为翰林学士。

曾公亮复议擢王安石,方平亦力言不可。

第二个料到安石。

旋方平丁案艰去位,时唐介复入为御史,迁任三司使,神宗因令他参政,继方平后任,惟心中总不忘安石。

熙宁改元,即令安石越次入对,神宗问治道何先?安石答称:“须先择术。”

神宗复道:“唐太宗何如?”

安石道:“陛下当上法尧舜,何必念及唐太宗。

尧舜治天下,至简不烦,至要不迂,至易不难,不过后世君臣,未能晓明治道,遂说他高不可及。

尧亦人,舜亦人,有甚么奇异难学呢?”

语大而夸。

神宗道:“卿可谓责难于君,但朕自顾眇躬,恐不足副卿望,还愿卿尽心辅朕,共图至治!”已经着迷。

安石道:“陛下如果听臣,臣敢不尽死力!”言毕乃退。

一日,侍讲经筵,群臣讲讫,陆续散去。

安石亦拟退班,由神宗命他暂留,且特赐旁坐。

安石谢坐毕,神宗乃道:“朕阅汉、唐历史,如汉昭烈必得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后可以有为。

亮、征二人,岂不是当日奇才么?”

安石抵掌道:“陛下诚能为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自然有傅说,天下甚大,何材没有?诸葛亮、魏征还是不足道呢!但恐陛下择术未明,用人未专,就是有皋、夔、稷、契、傅说等人,亦不免为小人所挤,卷怀自去啰。”

居然以古人自命,且语意多半要挟,其私可知。

神宗道:“历朝以来,何代没有小人?就是尧、舜时候,尚不能无四凶。”

安石道:“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为尧、舜。

若使四凶得逞谗慝,似皋、夔、稷、契诸贤,怎肯与他同列,合流同污呢?”

这一席话,说得神宗很是感动,至安石退后,尚嘉叹不置。

于是这位坚僻自是的王介甫,遂一步一步的,跨入省一爱一中去了。

当时朝野人士,除吴奎、张方平、韩琦外,尚谓安石多才,定有一番干济,惟眉山人苏洵,已作一篇辨一奸一论,隐斥安石。

还有知洛川县李师中,当安石知鄞县时,已说他眼内多白,貌似王敦,他日必乱天下。

这两人事前预料,才不愧先知哩。

师中,楚邱人,父名纬,曾为泾原都监。

师中少识边情,及长,举进士,知洛川县,后调任敷政县,益知边务。

神宗嗣位,迁知凤翔府,适青涧守将种谔,收复绥州,师中谓种谔轻开边衅,诸朝廷慎重。

果然夏主谅祚,诱杀知保安军杨定等,几乎宋夏又复交兵。

亏得故相韩琦,奉命经略陕西,才得支持危局。

从李师中折入夏事,又是一种笔墨。

这事说来话长,待小子叙明原委,方得一目了然。

为下半回主脑。

种谔复绥州,尚是治平四年事,本书上文叙王安石,已至熙宁元年,此处系是回溯,不得不从李师中折入,且从前宋夏交涉,亦可借此补叙。

先是夏主谅祚,奉册为夏王,宋庭岁赐如常,谅祚亦修贡如故。

接应三十一回。

英宗入承帝位,夏使吴宗来贺,宗出言不逊,有诏令谅祚罪宗。

谅祚不肯奉诏,反于治平三年,寇掠秦、凤、泾原一带,直薄大顺城。

环、庆经略使蔡挺,率蕃官赵明等,往援大顺,谅祚衷银甲,戴毡帽,亲自督战,挺遣弓一弩一手整列壕外,更迭发矢,夏兵前列多伤,谅祚亦身中流矢,率众遁去,转寇柔远。

挺又使副总管张玉,领三千人夜袭敌营,夏兵惊溃,退屯金汤,会宋廷颁发赐夏岁币,知延州陆诜留币不与,飞章上奏道:“朝廷素事姑息,所以狡虏生心,敢尔狂悖,今若再赐岁币,是益令玩视,愈亵国威,请降旨诘责虏主,待他谢罪,再行给币未迟。”

英宗转问韩琦,琦本主张问罪,当然赞成陆议,乃饬陆移牒宥州,诘问谅祚。

谅祚连遭败仗,已经夺气,并因理屈词穷,无可解免,只得遣使谢罪,诿言咎由边吏,应按罪加诛云云。

是书上达,已值英宗宾天,神宗践阼,当有新诏一道,赍付谅祚,诏曰:

朕以夏国累岁以来,数兴兵甲,侵犯边陲,惊扰人民,诱迫熟户,去秋复直寇大顺,围迫城寨,焚烧村落,抗敌官军,边奏累闻,人情共愤。

群臣皆谓夏国已违誓诏,请行拒绝,先皇帝务存含恕,且诘端由,庶观逆顺之情,以决众多之论。

逮此逊章之禀命,已悲仙驭之上宾,朕纂极云初,包荒在念,仰循先志,俯谅乃诚。

既自省于前辜,复愿坚于众好。

苟奏封所叙,忠信无渝,则恩礼所加,岁时如旧。

安民保福,不亦休哉!特谕尔夏主知之!

谅祚得诏,又遣人到宋,庆吊兼行。

到了冬季,夏绥州监军蒐名山弟夷山,向青涧城求降。

青涧城守将系种世衡子,就是种谔,也算世袭。

谔受降后,即令夷山作书,招致乃兄,并特赠金盂一枚。

适名山外出,有名山亲吏李文喜接得金盂,喜出望外,便与去使密定计策,令宋兵潜袭营帐,不怕名山不降,且乘势可得绥州。

去使返报种谔,谔即密奏宋廷,一面通报延州知州陆诜。

诜却谓虏众来降,真伪难测,也奏请戒谔妄动。

神宗命转运使薛向,会同陆诜,询明种谔受降虚实,再定机宜。

向与诜乃召谔问状,诜始终反对谔议,独向恰有意赞成。

两下协定招抚三策,由向主稿,遣幕府张穆之入奏。

穆之暗受向嘱,既至阙下,面陈谔议可成。

看官!试想神宗是好大喜功,听了张穆之一番奏对,遂以为有机可乘,乐得兴兵略地。

且疑陆诜不肯协力,从中掣肘,竟将他调徙秦凤,专任向、谔,规复绥州。

哪知这种谔还要一性一急,不待朝命颁到,已起兵潜入绥州,围住名山营帐。

名山毫不预防,突然遭围,自然脚忙手乱,当由亲吏李文喜,导入夷山,同劝名山降宋。

名山无可奈何,只好举众出降,共计首领三百人,户一万五千,兵万名,一概就抚,由谔督兵筑城,缮固守备。

夏人来争,被谔发兵邀击,杀退夏众,遂复绥州,绥州久已陷没,规复未始非策,但不在谅祚寇边之先,而在谅祚谢罪以后,未免自失信用耳。

陆诜以诏命未至,谔即擅自兴师,拟遣吏逮治,可巧穆之西还,传诏徙诜,诜乃叹息而去。

夏主谅祚,闻绥州失守,欲发兵入寇,部目李崇贵、韩道善两人,入帐献策道:“大王如欲用兵,恐胜负难料,不如另用他计。”

谅祚问用何策,李崇贵道:“前宋使杨定到来,曾许归我沿边熟户,我曾送他金银宝物,他受了我的馈赠,却未闻遵约,反听种谔袭夺绥州,真是可恨!我不若诱他会议,杀死了他,就占领了保安,作为根据,然后进可战,退可守,不患不胜。”

谅祚大喜道:“果然好计,就照此行罢!”原来杨定曾出使夏国,见了谅祚,跪拜称臣。

谅祚畀他金银,及宝剑一口,宝镜一具,定即许归沿边熟番。

及定还,将金银匿住,只把剑镜献上,且言谅祚可刺状,神宗信为真言,竟擢定知保安军。

自谅祚用计诱定,即遣韩道善赍书往请,约定会议。

定竟冒冒失失的,前去赴会,一到会场,未见谅祚,即由李崇贵责他爽约。

定尚未及答,已被崇贵呼出伏兵,乱刀齐下,将定剁成肉泥。

该死!懊死!随即入攻保安,大肆劫掠。

警报迭达汴都,神宗不免自悔。

巧值李师中奏牍亦到,归咎种谔,朝议随声附和,竟欲诛谔弃绥。

前时不闻谏阻,至此又如此畏缩,宋廷可谓无人。

神宗未肯遽允,当命陕西宣抚使郭逵,移镇鄜延,就近酌夺。

接应前回。

逵用属吏赵卨议,卨读如歇。

奏陈机宜,大致说是:“虏杀王官,应加声讨,若反诛谔弃绥,成何国体?且名山举族来归,如何处置?言之甚是,一面贻书辅臣,请保守绥州,借张兵势,规度大理河川,择要设堡,画地三十里,安置降人,方为上计。”

朝议仍然未决,乃调韩琦判永兴军,经略陕西。

琦临行,曾言绥不当取,及既抵任所,复奏称绥不可弃。

枢府驳他前后矛盾,令再明白复陈,琦遂复奏道:“臣前言绥不当取,是就理论上立言,今言绥不可弃,是就时势上立言。

现在边衅已开,无理可喻,只有就势论势。

保存绥州,秣兵厉马,与他对待,俾他不敢小觑,方能易战为和。”

练达之言。

奏既上,言官尚交论种谔,有旨将谔贬官,谪置随州。

会郭逵诇知诱杀杨定,系李崇贵、韩道善主谋,遂传檄谅祚,索取罪人。

凑巧谅祚得病,更闻韩琦镇边,料知不能反抗,只得执住李、韩二人,献与郭逵。

未几,谅祚病死,子秉常嗣立,遣臣薛宗道等赴宋告哀。

神宗问杀杨定事,宗道谓:“李、韩二犯,已执送边镇,不日可到。”

果然隔了一宵,由郭逵将李、韩二人,槛送阙下。

神宗亲自廷讯,李崇贵直陈颠末,神宗不禁叹息道:“照此说来,杨定纳贿卖地,罪不容诛,但你等何妨径自陈请,由朕明正典刑,今乃擅加诱杀,藐我上国,难道得称无罪么?”

崇贵等乃叩首伏罪。

神宗特赦崇贵等死刑,追削杨定官爵,籍没田宅。

另遣使臣刘航,册秉常为夏国王。

小子有诗咏韩魏公道:

入定皇纲出耀威,如公谁不仰丰徽?

三朝政绩昭然在,中外都凭只手挥。

夏事暂作结束,小子又要叙那王安石了。

看官少待,且看下回。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宋史通俗演义》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第三十五回神宗误用王安石种谔诱降嵬名山却说神宗因廷《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