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穰侯魏冉《史记白话文》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白话文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史记白话文

史记白话文 -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白话文

穰侯列传第十二

张凤岭译注

【说明】

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穰侯魏冉的专传。

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

太史公为其立传既着眼于“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

传文中对穰侯由发迹到忧死的全过程作了确切而简要的记述。

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开说”而“身折势夺”呢?传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

“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

其二,他“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一性一,太史公的记述无疑是深刻的。

清吴见思对本传曾作过如下评论:“穰侯事大都备于《范睢传》,此只用点次法,以须贾说词及苏代书词,两篇出色,前后以简略相配,以成章法。”

(《史记论文》)从本传的章法特点看,吴氏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一入这两大段说词和书词,而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细密之处。

其实引入大段的说词和书词旨在说明处于飞黄腾达时期的穰侯已经露出了垮台的肇端。

须贾已经看到穰侯一味经营陶邑的用心,所以劝穰侯不可围攻大梁,否则“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

苏代的书词则正是后来范睢“一夫开说”的注脚。

因此,这两段说词和书词在传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达传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译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

他的先世是楚国人,姓芈。

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为国君,就是昭王。

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称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

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陽君。

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陽君。

诸多人中,魏冉最为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即已任职掌权。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陽。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陽君到齐国作人质。

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这对赵国显然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

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楼缓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

’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您的劝说。

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

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

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

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

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

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一操一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

过了一个多月,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

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

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

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

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

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

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

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

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劲,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一爱一惜每一寸土地。

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

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

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

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

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现在若大王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买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它们的做法。

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

大王若打算讲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

’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

《周书》上说‘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是说天赐幸运是不可多次得到的。

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是兵力一精一良,也非计谋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运气。

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以此看来是自己把徼天之幸当作了常规,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

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一精一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

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

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

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

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拢住它。

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

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这么办,那么您的愿望就会实现了。

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会大为恼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个个攻破。

况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军事手段呀!邦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

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父。

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

穰侯说:“好。”

于是停止攻梁,解围而去。

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

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

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陽城下,大败芒卯,斩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陽、长社,赵国的观津。

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它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秦王一精一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一精一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

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避有上百次的背弃,上百次的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的。

现在要战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

赵国是秦国所仇视的大敌,显然对秦国不利。

这是第一点。

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

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钓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

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

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

这是第三点。

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一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

这是第四点。

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

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

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一党一了。

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哪个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国一精一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一精一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

于是穰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罢、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

范睢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陽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

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陽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穰侯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

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

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

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

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原文】【注解】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其先楚人,姓芈氏①。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

宣太后非武王母。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

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陽君。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陽君②。

而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③。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陽。

诛季君之乱④,而逐武王后出之魏⑤,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⑥。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①芈(mǐ,米):楚国的祖姓。

②高陵君:秦公子的封号。

《索隐》谓“名显”,卷五《秦本纪》中《索隐》谓“悝号高陵君”。

泾陽君:秦公子的封号。

《索隐》谓“名悝”,卷五《秦本纪》中《索隐》谓“名市”。

③用事:当权。

④诛:铲除。

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

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

⑤之:往,到。

⑥振:通“震”。

昭王七年①,樗里子死,而使泾陽君质于齐②。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

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③。

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④;事成,魏冉故德公矣⑤。”

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⑥,魏冉举白起⑦,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⑧,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⑨,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⑩,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①昭王七年:即前300年。

②质:人质。

古代派往别国作抵押的人。

这里是作人质的意思。

③请为公毋急秦:请允许我为您打算,(我请求任魏冉为秦相)不让秦国感到很迫切。

④德:施恩德,使之感激。

⑤故:通“固”。

当然。

德:感激。

⑥昭王十四年:即前293年。

⑦举:举用。

⑧谢病:推托有病。

⑨益:增加。

⑩昭王十九年:即前288年。

?秦称西帝:战国时各大诸侯国国君均称王,故王号不显贵,秦国与齐国相约,并称为帝,以天帝的称号为两国国君的尊称。

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这是秦国连横的一种策略。

昭王三十二年①,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②,入北宅,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③:“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④:‘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

齐人攻卫,拔故国⑤,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⑥。

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⑦,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⑧。

宋、中山数伐割地⑨,而国随以亡。

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

秦,贪戾之国也⑩,而毋亲。

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⒀。

王必勿听也。

今王背楚、赵而讲秦⒁,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⒂,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⒃,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

愿王之必无讲也。

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⒄。

’此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王)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惟命不于常’⒅,此言幸之不可数也⒆。

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一精一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⒇。

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21),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22),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

夫轻背楚、赵之兵(23),陵七仞之城(24),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

攻而不拔,秦兵必罢(25),陶邑必亡(26),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27)。

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28),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29),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邦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30)。

又为陶开两道(31),几尽笔宋(32),卫必效单父。

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穰侯曰:“善。”

乃罢梁围。

①昭王三十二年:即前275年。

②走芒卯:使芒卯战败而逃。

走,使败逃。

③说:劝说,说服。

④长吏:指高级官吏。

⑤故国:旧都。

指楚丘。

⑥反:同“返”,返回,归还。

⑦兵劲:军队坚强有力。

⑧重出地:舍不得割让土地。

重,惜。

出,拿出。

⑨数:多次,屡次。

⑩贪戾:贪婪凶暴。

?尽:吞尽。

晋国:这里指原属晋国,现属魏国的土地。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厌,同“餍”,满足。

⒀劫:威一逼一十、威胁。

⒁讲:和解。

⒂事:奉事。

⒃挟:挟制。

⒄见:被。

⒅《周书》:《尚书》中的组成部分。

相传是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惟命不于常:出自《周书·康诰》。

意思是,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

惟,念;命,天命。

⒆幸:幸运。

⒇天幸:徼天之幸。

碰上好运气。

(21)悉:竭尽。

胜甲:强悍的士兵。

(22)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23)轻:轻易,随便。

(24)陵:登。

(25)罢(pí,皮):通“疲”,疲惫。

(26)亡:丢失。

(27)收:拢住。

(28)逮:及。

(29)从:同“纵”。

合纵。

(30)效:献出。

(31)两道:指河西、河东两条道路。

(32)几尽:将全部得到。

故宋:原宋国的土地。

此时宋已灭亡。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①。

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②,得魏三县。

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陽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陽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陽、长社,赵氏观津。

且与赵观津③,益赵以兵,伐齐。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陰遗穰侯书曰④:“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⑤‘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

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⑥,秦之深雠也⑦。

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⑧。

今破齐以肥赵。

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此一也。

秦之谋者,必曰‘破齐,晋、楚⑨,而后制晋、楚之胜’。

夫齐,罢国也⑩,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一弩一决溃痈也?,必死,安能晋、楚?此二也。

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

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

此三也。

秦割齐以啖晋、楚⒀,晋、楚案之以兵⒁,秦反受敌。

此四也。

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

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

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一党一矣。

取天下之肠胃(15),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①从亲:合纵相亲。

②魏将暴鸢:梁玉绳《史记志疑》:“按:‘魏将’乃‘韩将’之误。”

③与:给予。

④陰:暗地里。

遗:送给。

⑤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我私下一定对本国的国君说。

之,于。

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⑥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

相与:相友好。

⑦雠:仇敌,仇人。

⑧行:道德、道义方面的行为。

⑨:困乏,疲惫。

这里是使疲惫的意思。

⑩罢(pí,皮)国:疲惫的国家。

?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

一弩一: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发射箭支的弓。

决:冲击。

?走:投奔,投靠。

⒀啖:喂食,引一诱。

⒁案:同“按”。

压住,控制。

⒂肠胃:比喻中心。

昭王三十六年①,相国穰侯言客卿灶②,欲伐齐取罢、寿③,以广其陶邑。

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④,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一奸一说秦昭王⑤。

昭王于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陽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陽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⑥。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①昭王三十六年:即前271年。

②言:议,商议。

③刚、寿: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作“纲寿”。

④自谓:自称。

⑤一奸一(gān,甘)通“干”。

请求。

⑥辎车:古代用帷扒可载物坐人的车。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①,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②!

①西乡:面向西。

乡,通“向”。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礼。

这里是表示臣服的意思。

②羁旅:寄居异国他乡。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史记白话文》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穰侯魏冉《史记白话文》穰侯列传第十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