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总叙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

○子部总叙 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

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

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

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後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

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

儒家尚矣。

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

兵,刑类也。

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

民,国之本也; 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

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

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

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

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

游艺亦学问之馀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

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

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

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

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於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

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於博弈,故次以小说家。

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

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

夫学者研理於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馀皆杂学也。

然儒家木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

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

其馀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於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在博收而慎取之尔。

○儒家类一

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

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

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

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

自时厥後,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雠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

明之末叶,其祸遂及於宗社。

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

圣门设教之意,其果若是乎?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

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

金、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

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

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

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

△《孔子家语》·十卷(内府藏本)

魏王肃注。

肃字子雍,东海人。

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

事迹具《三国志》本传。

是书肃自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

顷还家,方取以来。

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云云。

是此本自肃始传也。

考《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颜师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郑注:其词未闻。

孔颖达疏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

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

故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

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

独史绳祖《学斋亻占毕》曰:《大戴》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

其公冠篇载成王冠,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曾有此?《家语》止称王字,当以《家语》为正云云。

今考陛下离显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内已明云孝昭冠辞,绳祖误连为祝雍之言,殊未之考。

盖王肃袭取公冠篇为冠颂,已误合孝昭冠辞於成王冠辞,故删去先帝陛下字,窜改王字。

《家语》袭《大戴》,非《大戴》袭《家语》,就此一条,亦其明证。

其割裂他书,亦往往类此。

反覆考证,其出於肃手无疑。

特其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於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其书至明代,传本颇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语》,自云未见王肃本。

王鏊《震泽长语》亦称《家语》今本,为近世妄庸所删削。

惟有王肃注者,今本所无多具焉,则亦仅见之也。

明代所传凡二本,闽徐勃家本,中缺二十馀页。

海虞毛晋家本,稍异而首尾完全。

今徐本不知存佚,此本则毛晋所校刊,较之坊刻,犹为近古者矣。

△《荀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周荀况撰。

况,赵人。

尝仕楚为兰陵令,亦曰荀卿。

汉人或称曰孙卿,则以宣帝讳询,避嫌名也。

《汉志·儒家》载《荀卿》三十三篇。

王应麟《考证》谓当作三十二篇。

刘向《校书序录》称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

唐杨亻京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复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

考刘向《序录》,卿以齐宣王时来游稷下。

後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废。

然《史记·六国年表》载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

《史记》称卿年五十始游齐,则春申君死之年,卿年当一百三十七矣。

於理不近。

晁公武《读书志》谓《史记》所云年五十为年十五之讹,意其或然。

宋濂《荀子》书後又以为襄王时游稷下,亦未详所本。

总之战国时人尔,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确考矣。

况之著书,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

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於非十二子及性恶两篇。

王应麟《困学纪闻》据《韩诗外传》所引,卿但非十子,而无子思、孟子,以今本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子後来论定为圣贤耳。

其在当时,固亦卿之曹偶,是犹朱、陆之相非,不足讶也。

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於理未融。

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说,任自然而废学,因言性不可恃,当勉力於先王之教。

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其辨白伪字甚明。

杨亻京注亦曰:伪,为也。

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

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

其说亦合卿本意。

後人昧於训诂,误以为真伪之伪,遂讠华然掊击,谓卿蔑视礼义,如老、庄之所言。

是非惟未睹其全书,即性恶一篇自篇首二句以外,亦未竟读矣。

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於过当,是其所短。

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

馀皆好恶之词也。

杨亻京所注亦颇详洽。

《唐书·艺文志》以亻京为杨汝士子,而宰相世系表则载杨汝士三子:一名知温,一名知远,一名知至,无名亻京者。

表志同出欧阳修手,不知何以互异,意者亻京或改名,如温庭筠之一名岐欤?

△《孔丛子》·三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曰孔鲋撰。

所载仲尼而下子上、子高、子顺之言行,凡二十一篇,又以孔臧所著赋与书上下二篇附缀於末,别名曰《连丛》。

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

仕陈涉为博士。

臧,高祖功臣孔之子,嗣爵蓼侯。

武帝时官太常。

其书《文献通考》作七卷。

今本三卷,不知何人所并。

晁公武《读书志》云:《汉志》无《孔丛子》,儒家有《孔臧》十篇,杂家有孔甲《盘盂书》二十六篇,其独治篇,鲋或称孔甲。

意者,《孔丛子》即孔甲《盘盂》,《连丛》即孔臧书。

案《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谓孔甲黄帝之史,或云夏后孔甲,似皆非。

则《孔丛》非《盘盂》。

又志於儒家《孔臧》十篇外,诗赋家别出《孔臧赋》二十篇。

今《连丛》有赋,则亦非儒家之孔臧。

公武未免附会。

《朱子语类》谓:《孔丛子》文气软弱,不似西汉文字,盖其後人集先世遗文而成之者。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谓:案孔光传,孔子八世孙鲋,魏相顺之子,为陈涉博士,死陈下。

则固不得为汉人。

而其书记鲋之没,则又安得以为鲋撰?其说当矣。

《隋书·经籍志·论语家》有《孔丛》七卷。

注曰:陈胜博士孔鲋撰。

其序录称《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则其书出於唐以前。

然《家语》出王肃依托,《隋志》既误以为真,则所云《孔丛》出孔氏所传者,亦未为确证。

朱子所疑,盖非无见。

即如舜典於六宗何谓也,子曰:所宗者六,皆洁祀之也。

埋少牢於泰昭,所以祭时也。

祖迎於坎坛,所以祭寒暑也。

主於郊宫,所以祭日也。

夜明,所以祭月也。

幽,所以祭星也。

雩,所以祭水旱也。

六宗,此之谓也。

其说与伪《孔传》伪《家语》并同。

是亦晚出之明证也。

其中第十一篇即世所传《小尔雅》,注疏家往往引之。

然皆在晋、宋以後。

惟《公羊传疏》所引贾逵之说,谓俗儒以六两为锊,正出此书。

然谓之俗儒,则非《汉·艺文志》之《小尔雅》矣。

又《水经注》引《孔丛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

诸孔氏封五十馀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

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云云。

今本无此文,似非完帙。

然其文与全书不类,且不似孔氏子孙语。

或郦道元误证,抑或传写有讹,以他书误题孔丛欤?

△《新语》·二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陆贾撰。

案:《汉书》贾本传称著《新语》十二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陆贾二十七篇,盖兼他所论述计之。

《隋志》则作《新语》二卷。

此本卷数与《隋志》合,篇数与本传合,似为旧本。

然《汉书·司马迁传》称迁取《战国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

《楚汉春秋》,张守节《正义》犹引之,今佚不可考。

《战国策》取九十三事皆与今本合。

惟是书之文悉不见於《史记》。

王充《论衡·本性篇》引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

人能察已所以受命则顺,顺谓之道。

今本亦无其文。

又《梁传》至汉武帝时始出,而道基篇末乃引《梁传》曰,时代尤相牾。

其殆後人依托,非贾原本欤?考马总《意林》所载,皆与今本相符。

李善《文选注》於司马彪赠山涛诗引《新语》曰:便梓仆则为世用。

於王粲从军诗引《新语》曰:圣人承天威,承天功,与之争功,岂不难哉!於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引《新语》曰:高台百亻刃。

於古诗第一首引《新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之障日月。

於张载杂诗第七首引《新语》曰: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垂名於万世也。

以今本核校,虽文句有详略异同,而大致亦悉相应,似其伪犹在唐前。

惟《玉海》称陆贾《新语》今存於世者,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资贤、至德、怀虑才七篇。

此本十有二篇,乃反多於宋本,为不可解。

或後人因不完之本补缀五篇,以合本传旧目也。

今但据其书论之,则大旨皆崇王道,黜霸术,归本於修身用人。

其称引《老子》者,惟思务篇引上德不德一语,馀皆以孔氏为宗。

所援据多《春秋》、《论语》之文。

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

流传既久,其真其赝,存而不论可矣。

所载卫公子专奔晋一条,与三传皆不合,莫详所本。

中多阙文,亦无可校补。

所称文公种米、曾子驾羊诸事,刘昼《新论》、马总《意林》皆全句引之,知无讹误,然皆不知其何说。

又据犁嗝报之语,训诂亦不可通。

古书佚亡,今不尽见,阙所不知可也。

△《新书》·十卷(通行本)

汉贾谊撰。

《汉书·艺文志·儒家》贾谊五十八篇。

《崇文总目》云:本七十二篇。

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

隋、唐志皆九卷,别本或为十卷。

考今隋、唐志皆作十卷,无九卷之说。

盖校刊《隋书》、《唐书》者未见《崇文总目》,反据今本追改之。

明人传刻古书,往往如是,不足怪也。

然今本仅五十六篇,又问孝一篇有录无书,实五十五篇,已非北宋本之旧。

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首载过秦论,末为吊湘赋,且略节谊本传於第十一卷中。

今本虽首载过秦论,而末无吊湘赋,亦无附录之第十一卷,且并非南宋时本矣。

其书多取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

《朱子语录》曰:贾谊《新书》除了《汉书》中所载,馀亦难得粹者,看来只是贾谊一杂记稿耳。

中间事事有些个。

陈振孙亦谓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

今考《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传。

应劭《汉书注》亦於《过秦论》下注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

则本传所载皆五十八篇所有,足为显证。

赞又称三表五饵以系单于。

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与今本同。

又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於周,周行人问其名,亦与今本同。

则今本即唐人所见,亦足为显证。

然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

疑谊《过秦论》、《治安策》等本皆为五十八篇之一,後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传所有诸篇,离析其文,各为标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数,故至此。

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朱子以为杂记之稿,固未核其实,陈氏以为决非谊书,尤非笃论也。

且其中为《汉书》所不载者,虽往往类《说苑》、《新序》、《韩诗外传》,然如青史氏之记,具载胎教之古礼。

《修政语》上下两篇,多帝王之遗训。

《保傅篇》、《容经篇》并敷陈古典,具有源本。

其解《诗》之驺虞、《易》之潜龙、亢龙,亦深得经义。

又安可尽以浅驳不粹目之哉!虽残阙失次,要不能以断烂弃之矣。

△《盐铁论》·十二卷(内府藏本)

汉桓宽撰。

宽字次公,汝南人。

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

昭帝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

皆请罢盐铁、榷酤,与御史大夫桑宏羊等建议相诘难。

宽集其所论,为书凡六十篇,篇各标目。

实则反覆问答,诸篇皆首尾相属。

後罢榷酤,而盐铁则如旧,故宽作是书,惟以盐铁为名,盖惜其议不尽行也。

书末杂论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记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六十馀人,而最推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车千秋深著微词。

盖其著书之大旨,所论皆食货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故诸史皆列之儒家。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改隶史部食货类中,循名而失其实矣。

明嘉靖癸丑,华亭张之象为之注。

虽无所发明,然事实亦粗具梗概。

今并录之,以备考核焉。

△《新序》·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刘向撰。

向字子政,初名更生。

以父任为辇郎,历官中垒校尉。

事迹具《汉书》本传。

案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隋书·经籍志》,《新序》三十卷,《录》一卷。

《唐书·艺文志》,其目亦同。

曾巩《校书序》则云,今可见者十篇。

巩与欧阳修同时,而其所言卷帙悬殊。

盖《艺文志》所载据唐时全本为言,巩所校录则宋初残阙之本也。

晁公武谓曾子固缀辑散逸,《新序》始复全者,误矣。

此本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即曾巩校定之旧。

《崇文总目》云,所载皆战国、秦、汉间事。

以今考之,春秋时事尤多,汉事不过数条。

大抵采百家传记,以类相从,故颇与《春秋内外》、《战国策》、太史公书互相出入。

高似孙《子略》谓,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向笔,采撷不遗。

至其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监者,尽在此书。

固未免推崇已甚。

要其推明古训,以衷之於道德仁义,在诸子中犹不失为儒者之言也。

叶大庆《考古质疑》摘其昭奚恤对秦使者一条,所称司马子反在奚恤前二百二十年,叶公子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时之人。

又摘其误以孟子论好色好勇为对梁惠王,皆切中其失。

至大庆谓黍离乃周诗,《新序》误云卫宣公之子寿,闵其兄且见害而作,则殊不然。

向本学鲁诗,而大庆以毛诗绳之,其不合也固宜。

是则未考汉儒专门授受之学矣。

△《说苑》·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刘向撰。

是书凡二十篇。

隋、唐志皆同。

《崇文总目》云今存者五篇,馀皆亡。

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

晁公武《读书志》云:刘向《说苑》以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法诫、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为目,阳嘉四年上之,阙第二十卷。

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

今本第十法诫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後有反质篇。

陆游《渭南集》记李德刍之言,谓得高丽所进本补成完书。

则宋时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见也。

其书皆录遗闻佚事足为法戒之资者,其例略如《诗外传》。

叶大庆《考古质疑》摘其赵襄子赏晋阳之功孔子称之一条,诸御已谏楚庄王筑台引伍子胥一条,晏子使吴见夫差一条,晋太史屠馀与周桓公论晋平公一条,晋胜智氏後阖闾袭郢一条,楚左史倚相论越破吴一条,晏子送曾子一条,晋昭公时战必阝一条,孔子对赵襄子一条,皆时代先後,邈不相及。

又介子推、舟之侨并载其龙蛇之歌,而之侨事尤舛。

黄朝英《缃素杂记》亦摘其固桑对晋平公论养士一条,《新序》作舟人古乘对赵简子。

又楚文王爵饶一条,《新序》作楚共王爵苏。

二书同出向手,而自相矛盾。

殆捃拾众说,各据本文,偶尔失於参校也。

然古籍散佚,多赖此以存。

如《汉志》《河间献王》八篇,《隋志》已不著录,而此书所载四条,尚足见其议论醇正,不愧儒宗。

其他亦多可采择。

虽间有传闻异词,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

△《法言集注》·十卷(通行本)

汉扬雄撰。

宋司马光集注。

雄有《方言》,光有《易说》,皆已著录。

考《汉书·艺文志》,儒家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

雄本传具列其目,曰学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问道第四,问神第五,问明第六,寡见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十,渊骞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三。

凡所列汉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详者,盖当时甚重雄书也。

自程子始谓其曼衍而无断,优柔而不决。

苏轼始谓其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说。

至朱子作《通鉴纲目》,始书莽大夫扬雄死。

雄之人品著作,遂皆为儒者所轻。

若北宋之前,则大抵以为孟、荀之亚。

故光作《潜虚》以拟《太玄》,而又采诸儒之说以注此书。

考自汉以来,有侯芭注六卷,宋衷注十三卷,李轨解一卷,辛德源注二十三卷。

又有柳宗元注,宋咸广注,吴秘注。

至光之时,惟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之注尚存。

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原序称各以其姓别之。

然今本独李轨注不署名,馀则以宗元曰、咸曰、秘曰、光曰为辨。

盖传刻者所改题也。

旧本十三篇之序列於书後,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

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传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亲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旨,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

其说殊谬。

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

△《潜夫论》·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王符撰。

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

《後汉书》本传称:和安之後,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二十馀篇,以讥当时得失。

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今本凡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盖犹旧本。

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修之旨。

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

志氏姓篇,考谱牒之源流。

其中卜列、相列、梦列三篇,亦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

范氏所云,举其著书大旨尔。

符生卒年月不可考。

本传之末载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里,符往谒见事。

规解官归里,据本传在延熹五年。

则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

惟桓帝时皇甫规、段、张奂诸人屡与羌战,而其救边、边议二篇乃以避寇为憾。

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尝徙安定、北地郡,顺帝永建四年始还旧地,至永和六年又内徙。

符,安定人,故就其一乡言之耶?然其谓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宏农为边,宏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则灼然明论,足为轻弃边地之炯鉴也。

范氏录其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

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所损益,理或然欤。

范氏以符与王充、仲长统同传,韩愈因作《後汉三贤赞》。

今以三家之书相较,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为不愧。

惟贤难篇中称邓通吮痈为忠於文帝,又称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结怨,则纰缪最甚。

是其发愤著书,立言矫激之过,亦不必曲为之讳矣。

△《申鉴》·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汉荀悦撰。

悦有《汉纪》,已著录。

《後汉书·荀淑传》称,悦侍讲禁中,见政移曹氏,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

其所论辨,通见政体。

既成,奏上。

帝览而善之。

其书见於《隋·经籍志》、《唐·艺文志》者皆五卷,卷为一篇。

一曰政体,二曰时事,皆制治大要及时所当行之务。

三曰俗嫌,皆礻几祥谶纬之说。

四曰杂言上,五曰杂言下,则皆泛论义理,颇似扬雄《法言》。

《後汉书》取其政体篇为政之方一章,时事篇正当主之制,复内外注记二章,载入传中。

又称悦别有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今并不传,惟所作《汉纪》及此书尚存於世。

《汉纪》文约事详,足称良史,而此书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

盖由其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於正也。

明正德中,吴县黄省曾为之注,凡万四千馀言。

引据博洽,多得悦旨。

其於《後汉书》所引间有同异者,亦并列其文於句下,以便考订。

然如政体篇真实而已句,今本《後汉书》实作定;不肃而治句,今本《後汉书》治作成。

而省曾均未之及,则亦不免於偶疏也。

△《中论》·二卷(通行本)

汉徐撰。

字伟长,北海剧人。

建安中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事迹附见《魏志·王粲传》。

故相沿称为魏人。

然殁後三四年,魏乃受禅。

不得遽以帝统予魏。

陈寿作史,托始曹操,称为太祖。

遂并其僚属均入《魏志》,非其实也。

是书隋、唐志皆作六卷。

《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

《崇文总目》亦作六卷。

而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则宋人所并矣。

书凡二十篇,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於圣贤之道。

故前史皆列之儒家。

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

又考之《魏志》,文帝称著《中论》二十馀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

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制役二篇。

李献民者,李淑之字,尝撰《邯郸书目》者也。

是其书在宋仁宗时尚未尽残阙,巩特据馆阁不全本著之於录,相沿既久,所谓别本者不可复见,於是二篇遂佚不存。

又书前有原序一篇,不题名字,陈振孙以为同时人所作。

今验其文,颇类汉人体格,知振孙所言为不诬。

惟《魏志》称卒於建安二十二年,而序乃作於二十三年二月,与史颇异。

传写必有一讹,今亦莫考其孰是矣。

△《傅子》·一卷(永乐大典本)

晋傅玄撰。

玄字休奕,北地人。

官至司隶校尉,封鹑觚子。

《晋书·本传》称玄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别,名为《傅子》。

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行世。

玄初作内篇成,以示司空王沈。

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於往代。

其为当时所重如此。

《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傅子》一百二十卷,马总《意林》亦同,是唐世尚为完本。

宋《崇文总目》仅载二十三篇,较之原目,已亡一百一十七篇。

故《宋史·艺文志》仅载有五卷。

其後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尚见其名。

元明之後,藏书家遂不著录,盖已久佚。

今检《永乐大典》中散见颇多,且所标篇目咸在,谨采掇裒次,得文义完具者十有二篇,曰正心,曰仁论,曰义信,曰通志,曰举贤,曰重爵禄,曰礼乐,曰贵教,曰检商贾,曰校工,曰戒言,曰假言。

又文义未全者十二篇。

曰问政,曰治体,曰授职,曰官人,曰曲制,曰信直,曰矫违,曰问刑,曰安民,曰法刑,曰平役赋,曰镜总叙。

篇目视《崇文总目》较多其一,疑问刑、法刑本属一篇,《永乐大典》误分为二耳。

其《宋志》五卷原第,已不可考。

谨依文编缀,总为一卷。

其有《永乐大典》未载而见於他书所徵引者,复辑得四十馀条,别为附录,系之於後。

晋代子家,今传於世者,惟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葛洪《抱朴子》、稽含《草木状》、戴凯之《竹谱》尚存。

然《博物志》、《搜神记》皆经後人窜改,已非原书。

《草木状》、《竹谱记录》琐屑,无关名理。

《抱朴子》又多道家诡诞之说,不能悉轨於正。

独玄此书所论,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视《论衡》、《昌言》皆当逊之。

残编断简,收拾於阙佚之馀者,尚得以考见其什一,是亦可为宝贵也。

△《中说》·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旧本题隋王通撰。

《唐志》文中子《中说》五卷、《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

凡十篇。

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畤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一篇,通弟绩与陈叔达书一篇。

又录关子明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畤贞观二十三年序。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尝辨通以开皇四年生,李德林以开皇十一年卒,通方八岁。

而有德林请见,归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沾襟事。

关朗以太和丁巳见魏孝文帝,至开皇四年通生已相隔一百七年,而有问礼於朗事。

薛道衡以仁寿二年出为襄州总管,至炀帝即位始召还。

又《隋书》载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继族父儒,及长不识本生,而有仁寿四年通在长安见道衡,道衡语其子收事。

洪迈《容斋随笔》又辨《唐书》载薛收以大业十三年归唐,而世家有江都难作,通有疾,召薛收共语事。

王应麟《困学纪闻》亦辨《唐会要》载武德元年五月始改隋太兴殿为太极殿,而书中有隋文帝召见太极殿事。

皆证以史传,牾显然。

今考通以仁寿四年自长安东归河汾,即不复出,故世家亦云大业元年一徵又不至。

而周公篇内乃云子游太乐,闻龙舟五更之曲。

阮逸注曰:太乐之署,炀帝将游江都,作此曲。

《隋书·职官志》曰:太常寺有太乐署,是通於大业末年复至长安矣。

其依托谬妄,亦一明证。

考《杨炯集》有《王勃集序》,称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

大业末,退,讲艺於龙门。

其卒也,门人谥之曰文中子。

炯为其孙作序,则记其祖事必不误。

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从而兴乎二语。

亦与今本相合。

知所谓文中子者实有其人。

所谓《中说》者其子福郊、福畤等纂述遗言,虚相夸饰,亦实有其书。

第当有唐开国之初,明君硕辅不可以虚名动。

又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诸人老师宿儒,布列馆阁,亦不可以空谈惑。

故其人其书皆不著於当时,而当时亦无斥其妄者。

至中唐以後,渐远无徵,乃稍稍得售其欺耳。

宋咸必以为实无其人,洪迈必以为其书出阮逸所撰,诚为过当。

讲学家或竟以为接孔、颜之传,则傎之甚矣。

据其伪迹炳然,诚不足采,然大旨要不甚悖於理。

且摹拟圣人之语言自扬雄始,犹未敢冒其名。

摹拟圣人之事迹则自通始,乃并其名而亻之。

後来聚徒讲学,酿为朋党,以至祸延宗社者,通实为之先驱。

坤之初六,履霜坚冰。

姤之初六,系於金柅。

录而存之,亦足见儒风变古,其所由来者渐也。

△《帝范》·四卷(永乐大典本)

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赐太子者也。

新、旧《唐书》皆云四卷。

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

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

後有元吴莱跋,谓征南夷时,始见完书。

考其事在泰定二年。

盖此书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复得旧本,故明初转有全文也。

《唐书·艺文志》载有贾行注。

而《旧唐书·敬宗本纪》称:宝历二年,秘书省著作郎韦公肃注是书以进,特赐锦彩百疋。

是唐时已有二注。

今本注无姓名,观其体裁,似唐人注经之式。

而其中时称杨万里、吕祖谦之言,盖元人因旧注而补之。

其词虽不免冗赘,而援引颇为详洽,足资参考。

惟传写多所脱误,谨旁考诸书,一一厘订,各附案语於下方。

仍依旧史,厘为四卷,以复其旧焉。

△《续孟子》·二卷(福建巡抚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

慎思字虔中,长乐人。

咸通十年进士。

十一年又中宏词拔萃魁,授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尉。

寻除尚书水部郎中,守万年县令。

黄巢之乱,抗节不屈,死。

《崇文总目》及郑樵《通志·艺文略》皆载是书二卷,与今本合。

《崇文总目》载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

今观其书十四篇,大抵因《孟子》之言,推阐以尽其义。

独其不自立论,而必假借姓氏,类乎《庄》、《列》之寓言。

又如与民同乐本《庄》暴齐王之事,而移於隔章之乐正子、鲁君,义颇无取。

然其委曲发明,亦时有至理,不可废也。

昔扬雄作《太玄》以拟《易》,王通作《中说》以拟《论语》,儒者皆有亻经之讥,蔡沈作《洪范九畴数》,《御纂性理精义》亦以其亻经,斥之不录。

慎思此书,颇蹈此弊。

然唐时《孟子》不号为经,故马总《意林》与诸子之书并列,而韩愈亦与荀、扬并称,固不能以後来论定之制为慎思责矣。

△《伸蒙子》·三卷(福建巡抚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

前有慎思自序曰:旧著《儒范》七篇,辞艰理僻,不为时人所知。

复研精覃思,一旦斋沐祷心灵,是宵梦有异焉。

明日召蓍祝之,得蒙之观,曰伸蒙入观,通明之象也。

因自号伸蒙子。

又曰:尝与二三子辨论兴亡,敷陈古今,编成上、中、下三卷。

槐里辨三篇,象三才,叙天、地、人之事。

泽国纪三篇,象三人,叙君、臣、人之事。

(案:唐人避太宗讳,故以君臣民为君臣人。

)时喻二篇象二教,叙文武之事。

今观其书,上卷设为干禄先生、知道先生、求己先生问答。

中卷设为弘文先生、如愚子、卢乳子问答。

下卷则自抒己说。

惟上卷喻时一篇,释仲尼小天下之义,词不近理。

其馀皆持论醇正,非唐时天隐、无能诸子所可仿佛。

《崇文总目》列之《儒家》,盖为不忝。

惟其所列六人之名,书“干禄”为“[A085]禄”,书“知道”为“氵知氵道”,书求己为求己,书弘文为,书“如愚”为“”,书“卢乳”为“{乳瓦}”,而各注所以增改偏旁之故,皆怪而近妄。

是则好奇之过矣。

△《素履子》·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唐张弧撰。

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篇。

其书《新唐书·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皆未著录,惟郑樵《艺文略》、《宋史·艺文志》有之。

盖其词义平近,出於後代,不能与汉、魏诸子抗衡,故自宋以来,不甚显於世。

宋濂作《诸子辨》,亦未之及。

然其援引经史,根据理道,要皆本圣贤垂训之旨,而归之於正,盖亦儒家者流也。

弧,《唐书》无传。

宋晁说之《学易堂记》,谓世所传子夏《易传》,乃弧伪作。

旧题其官为大理评事,而里贯已不可考。

《艺文略》、《宋志》皆作一卷。

今本三卷,殆後人所分析欤?

△《家范》·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司马光撰。

光有《易说》,已著录。

是书见於《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者卷目俱与此相合,盖犹原本。

首载《周易》家人卦辞,及节录《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语,以为全书之序。

其後自治家至乳母凡十九篇,皆杂采史事可为法则者。

亦间有光所论说,与朱子《小学》义例差异,而用意略同。

其节目备具,简而有要,似较《小学》更切於日用。

且大旨归於义理,亦不似《颜氏家训》徒揣摩於人情世故之间。

朱子尝论周礼师氏云,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

观於是编,犹可见一代伟人修己型家之梗概也。

△《帝学》·八卷(内府藏本)

宋范祖禹撰。

祖禹有《唐鉴》,已著录。

是书元初祖禹在经筵时所进,皆纂辑自古贤君迨宋祖宗典学事迹。

由伏羲迄宋神宗,每条後间附论断。

自上古至汉、唐二卷,自宋太祖至神宗六卷。

於宋诸帝叙述独详,盖亦本法祖之意以为启迪也。

祖禹初侍哲宗经幄,因夏暑罢讲,即上书论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而力陈宜以进学为急。

又历举人主正心修身之要,言甚切至。

史称其在迩英时守经据正,献纳尤多。

又称其长於劝讲,平生论谏数十万言,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蕴,虽贾谊、陆贽不是过。

今观此书,言简义明,敷陈剀切,实不愧史臣所言。

虽哲宗惑於党论,不能尽用祖禹之说,终致更张初政,国是混淆。

而祖禹忠爱之忱,以防微杜渐为念,观於是书,千载犹将见之矣。

△《儒志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王开祖撰。

开祖字景山,永嘉人。

皇五年进士。

试秘书省校书郎,佐处州丽水县。

既而退居郡城东山,设塾授徒,年仅三十二而卒。

其著作亦多湮没。

是编乃其讲学之语,旧无刊本。

据其原序,乃明王循守永嘉时,始为访遗佚,编辑成帙。

因当时有儒志先生之称,故题曰《儒志编》。

然考《宋史·艺文志·儒家类》中有王开祖《儒志》一卷,则非循之所辑。

或原本残阙,循为厘订而刻之欤?其书久湮复出,真伪虽不可考。

然当时濂、洛之说犹未大盛,讲学者各尊所闻。

孙复号为名儒,而尊扬雄为模范。

司马光三朝耆宿,亦疑孟子而重扬雄。

开祖独不涉岐趋,相与讲明孔孟之道。

虽其说辗转流传,未必无所附益,而风微人往,越数百年,官是土者犹为掇拾其残帙,要必有所受之,固异乎王通《中说》出於子孙之夸饰者矣。

循字进之,休宁人。

弘治丙辰进士。

官至顺天府通判。

所著有《仁峰集》,今未见传本,不知存佚。

惟此书尚行於世云。

(案:以上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

其学在於修己治人,无所谓理气心性之微妙也。

其说不过诵法圣人,未尝别尊一先生,号召天下也。

中惟王通师弟,私相标榜,而亦尚无门户相攻之事。

今并录之,以见儒家之初轨,与其渐变之萌蘖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子部总叙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